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赖志凯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举行的“投资北京”大会上,一批招商引资项目的发布向全球展现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与此同时,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多场活动上,相关部门接连推出创新政策举措,激发科技创新动能。
“透过中关村论坛这个平台,不仅可以领略前沿科技进展和产业发展趋势,了解政府部门的新政策,还可以看到北京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想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政府事务副总裁吴健说。
激发科技创新动能
年会期间,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文件对负面清单政策进行创新升级,同时下放审核权限,为企业“减时间、减材料、减费用”。据悉,北京已经实施1700多项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实现了营商环境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洪朝表示,在企业培育服务体系方面,北京将进一步健全体系,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在产业资金和金融工具方面,靠前加快发布高精尖项目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实施指南,扩大支持范围,提高政策普惠性。
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介绍,北京在基础研究税收政策领域开展试点,允许企业出资与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开展基础研究的支出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共有50余家企业受益,累计加计扣除额超17亿元,有效激发了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积极性。
“为了服务好企业,中关村实施了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24条措施,央地累计出台配套政策50余项,例如《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使中关村在全国率先试点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说。
据悉,“先使用后付费”改革,采取“零门槛费+里程碑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许可费”等方式授权中小微企业先行使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目前已许可使用超200项,可最大程度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培育科技创新土壤
据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李妍介绍,作为科技创新集成服务平台,中关村发展集团去年服务企业2.25万家,为企业提供投融资额797亿元,落地高精尖产业和创新孵化项目近500个,运营园区年末入驻企业4000多家。
推想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2018年,当时仅成立2年多的初创公司推想医疗,就获得了北京市科委支持的“肺结节及急性肺栓塞AI系统研发与应用”科研项目支持,项目规模达400万元。
“北京平均每天就有6.5家企业获得投资,通过设立科创母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北京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强化耐心资本供给,做好独角兽企业源头培育。”张宇蕾表示,北京市将集聚力量支持独角兽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发挥好“政府+联盟”双管家机制的优势,提供更为精准优质高效的“一对一”服务,促进独角兽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此外,北京还实施创新企业分类支持、梯次培育,构建“大企业强、独角兽企业多、中小企业活”的企业矩阵。据了解,2024年,北京新设科技型企业约11万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00余家、专精特新2796家、独角兽23家。
驱动京津冀协同创新
从“月嫂”到“博导”全周期、从“中餐”到“西餐”全站式……记者从中关村论坛年会上获悉,中关村发展集团拟发挥中关村创新生态服务优势,与京津冀城市合作设立一站式集成服务平台,成体系导入中关村发展集团八大类203项产品和服务,为企业提供全站式科创服务。
步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新十年,京津冀已亮出多份成绩单,携手搭起科技创新服务全生态。
“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经济总量已连跨六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区域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而一个个创新场景的落地、创新企业的入驻、集成服务平台的建设,也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步入资源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之一,京津冀正以科创服务撬动区域发展硬科技的竞争力。”这是记者从3月28日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获悉的。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表示,当前,三地正在研究促进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措施,建立需求出题、供给答题的机制,加快构筑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提升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比重。
(中工网北京3月30日电)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