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思考】
原标题:以集体协商提升工资收入助力提振消费的路径分析
范围
观点
集体协商作为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的基本机制和手段之一,对于切实提升职工工资收入,提振消费具有重要意义。以工资集体协商为抓手,构建起“劳动增值”—“工资增长”—“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能够切实助力提振消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列入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之首。中办、国办专门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被作为提振消费的重中之重。
日前,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印发通知,部署助力职工文化旅游消费“十项措施”,将加大工会经费投入力度,优化职工福利,释放职工消费潜力。在此之前,今年2月启动的2025年度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将在2月至6月开展,各级工会将把工资调整幅度、加班工资基数、劳动定额标准、工资支付办法等作为协商的核心议题,重点推动苦脏险累且工资水平不高的行业开展协商,提高低工资劳动者工资水平,并通过协商合理制定技能人才的起点工资、技能津贴标准,推动企业健全薪酬激励机制,提高技术工人薪酬待遇。
集体协商作为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的基本机制和手段之一,对于切实提升职工工资收入,提振消费具有重要意义。以工资集体协商为抓手,构建起劳动增值—工资增长—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能够切实助力提振消费。
推动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增值”
劳动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按照贡献大小决定其报酬。技能水平和等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技能等级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将“产业工人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作为深化“产改”的主要目标。同时提出,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完善产业工人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措并举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创新创造、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以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为重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探索对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股权激励等。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发布分职业(工种、岗位)、分技能等级的工资价位信息。
为此,各级工会组织大力推动技术工人薪酬激励集体协商,强化工资分配中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以此作为牵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人力资本投入,促进“劳动增值”:一是在企业层面,优化和完善职工技能培训制度,加大培训投入、完善培训体系,与技能薪酬体系相适应;二是在职工层面,树立“技能宝贵”导向,通过高技能水平匹配高工资收入的示范效应,引导更多职工参与技能培训和评价,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三是在工会层面,工会法明确规定了工会的教育职能,各级工会在大力推广技能激励工资集体协商的同时,也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参与职工培训、职业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
加强工资集体协商,促进“工资增长”
通过集体协商提高劳动条件是工会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方式。
工资集体协商将通过以下几方面促进职工工资增长,从而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一是发挥工会作用,弥补劳动者在议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难以知悉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及行业、地区的工资水平等信息,导致他们难以明确自己合理的工资收入水平。在集体协商过程中,企业需配合提供财务数据等协商所需的必要材料,协商双方也需要综合参考地区、行业、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等宏观因素,从而确定合理的工资水平。二是发挥工会作用,弥补劳动者协商力量的不足。劳动者个体化、原子化的状态,无法与企业形成均衡的协商力量,导致他们无法通过个体协商获得合理的工资对价。工会通过集体的力量代表职工进行协商,能够与企业形成相对平衡,通过协商确立合理的职工工资收入。三是发挥工会作用,在集体合同中确定合理的企业最低工资,能够间接提高行业或区域的最低工资水平,有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收入。
提升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增效”
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在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同时,也将有助于提升劳动生产率,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增效。一是劳动者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将有助于企业转型升级,从而提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二是集体合同订立后,工会组织应履行相应的职责,更好发挥教育职能,强化对职工的思想引领和培训,增强职工的认同感,降低离职率和争议率,从而降低企业的员工招聘、培训以及争议处理成本。三是技能水平不断提升且稳定的员工队伍,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任务,减少生产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综上,以工资集体协商为抓手,推动劳动者技能提升、工资收入增长,进而助推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效益提升。企业增效后,将进一步加大培训投入力度,提升职工的技能水平,提高工资收入,从而构建起助力提振消费的良性循环。
(作者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全总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智库专家)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