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个永恒的课题。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严格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常”的韧劲、“长”的恒心,持之以恒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一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重视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百余年来,我们党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优良作风,以好作风好形象不断取得新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先后部署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一系列党内集中教育,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是重要内容。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弘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涵养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纪律松弛、作风漂浮状况显著改变,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氛围基本形成,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好应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战略抉择。从政治维度看,这是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重要举措,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确保党内风清气正。从治理维度看,这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内在要求,以全党干部作风转变推动政策执行效能提升。从发展维度看,这是应对风险挑战的牢固基石,确保我们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葆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实践充分证明,作风建设越扎实,党的执政根基就越牢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越能行稳致远。
常态化与长效化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指征,构成有机统一的实践逻辑。“常态化”强调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通过持续性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使作风优良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和习惯。“长效化”注重从体制机制层面破解顽瘴痼疾,构建作风建设标本兼治的立体格局。常态化与长效化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没有常态化,长效化就会失去实践根基;缺乏长效化,常态化终将沦为形式。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关键是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抓常,就是要经常抓、见常态。抓细,就是要深入抓、见实招。抓长,就是要持久抓、见长效。
二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在改进作风上,我们要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要长效。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运用由风及腐案例加强警示教育,继续完善并严格执行作风建设的各项制度。要建立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健全正风肃纪常态化机制,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将思想教育、制度约束、监督问责与文化培育相结合,实现标本兼治、长效常治。
以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掌握科学理论、夯实思想根基,作风建设才有坚实支撑。要持之以恒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开展党性教育,切实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思想上的成熟、政治上的坚定、行动上的自觉。
以制度规范强化刚性约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作风建设,集中教育整顿是有必要的,但根本上还是要靠制度。”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必须注重从制度机制上下功夫,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我们既要着眼长远、标本兼治,以改革的办法固化作风建设成果,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为作风建设形成长效化保障;又要充分估计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针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建立健全管用的体制机制,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要把制度“笼子”扎紧,增强贯彻制度的执行力。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对制度执行效果开展“回头看”,及时修补漏洞,形成“执行—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以监督问责形成震慑效应。监督是作风建设的“催化剂”。应贯通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形成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并举、自上而下监督与自下而上监督并用、制度监督与群众监督并行,公开监督与隐形监督并施的全方位、多角度监督局面。深化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将作风建设情况纳入政治监督清单,对顶风违纪行为露头就打。推行作风建设预警制度,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纠正,切实实现监督关口前移。
以文化培育涵养政治生态。作风建设既是刚性约束,也离不开文化的导向、约束、教化等功能。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协同发力。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涵养一心为公的情怀、求真务实的精神、勤俭节约的风尚,进一步培塑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不断厚植优良作风的文化根基,让清正廉洁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
三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构建多维协同的保障机制,形成“一盘棋”的抓建格局。各级党委(党组)要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学习教育负总责,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要把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不折不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高度警惕“四风”苗头,坚决防止问题反弹。
坚持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作风建设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越坚强有力,党风政风就越持续向好。必须抓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各级党委(党组)应切实把作风建设当作分内之事、应尽之责,主动担当作为,层层传导压力,级级落实责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作风建设的过程,是党和人民群众互动的过程。确保党的领导落实落地,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标尺。完善群众参与监督的常态化机制,畅通民意渠道,打通监督的“最后一公里”。
强化责任传导与压力传导的有效机制。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经验。各级党组织要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担当尽责,常抓不懈。要贯彻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等,督促各方面坚决扛起抓作风的政治责任。要紧扣明责、履责、督责、问责的责任链条,建立健全“一把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将作风建设成效纳入党委(党组)书记年度述职评议考核,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压力传导体系。
完善考核评估与结果运用的闭环链路。构建包含政治生态评估、群众满意度测评、典型案例剖析在内的多维评价体系,将作风建设成效量化为可感知、可比较的指标。强化结果运用,严格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按规定处理,对作风过硬的干部优先提拔,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
深化标本兼治与综合治理的协同效应。针对作风问题顽固性、反复性特征,推动“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将作风建设融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通过优化权力配置、完善审批流程等举措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建立作风问题溯源治理机制,对典型案例开展“解剖麻雀”式分析,从制度漏洞、监管缺失等破题。把不敢腐的震慑力、不能腐的约束力、不想腐的感召力结合起来,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推动作风建设向更深层、更广泛、更持久迈进。
【张荣臣,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