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海晶集团成功召开了第二十一届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集团工会将重心放在职工增收及提升职工幸福指数等方面,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从制度层面确保职工能够凭借自身能力享受应有的福利,从而实现“共建和谐企业、共谋企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
刘元明(左)与同事攻克技术难题。
“以技提薪” 一线职工有奔头
去年10月,海晶集团第一分公司职工王杨在全国盐行业首届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中荣获二等奖,并被授予“全国盐行业技术能手”称号,获得了10000元奖金。王杨感慨道:“国家对产业工人越来越重视,我们的待遇得到了更好的保障。靠技术吃饭,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和满足。”在海晶集团,像王杨这样的一线职工有上千人,他们是支撑企业制造与创新的坚实力量。
为激发职工在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及重要领域攻关的积极性,海晶集团工会自2023年起将“能级工资”纳入集体协商范畴,联合人力资源部、科技创新部等部门,聚焦技术技能类津补贴、创新创造类科技奖励、荣誉类专项奖励、师带徒补贴、学历提升类奖励等方面,将职工技能等级、专业技术职务与薪酬紧密挂钩,薪酬待遇与获得荣誉及成果奖励相匹配,形成了“技高者多得、创新者重奖”的良性竞争氛围。
以“工”论奖 能工巧匠展风采
在大力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海晶集团工会动员广大职工主动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的作用,致力于提升职工专业技能水平,培养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在第四届“海河工匠”颁奖现场,职工刘元明展示了自己精心打磨的手工卡钳。这把看似不起眼的卡钳,经过岁月的磨砺,已经变得发亮,上面虽然没有刻度和标尺,但可以与高精度测量仪器相媲美。在加工不规则的复杂零件时,刘元明使用内卡钳测量工件内孔直径,公差能够控制在0.002毫米之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三十分之一。刘元明说:“能被市人社局评选为‘海河工匠’,我深感荣幸。政府奖励20万元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激励,更是对我多年来在技术领域深耕的高度认可。”这份荣誉和奖金,极大地激发了刘元明持续钻研的热情,他与企业签订了“师带徒”协议,现已培养出高级技师2名、技师5名、高级工7名,以实际行动传承工匠精神。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奖励机制,“师带徒”被纳入海晶集团“能级工资”体系。经公司考核评定优秀的师徒,将分别获得奖励。徒弟们纷纷表示:“既学习了师傅的手艺,又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奖励,我们更得努力工作。”
向“新”向“智” 创新提质成常态
去年,海晶集团持续完善科技激励机制,修订了科技人员科研成果效益分成、薪酬管理等制度,专门用于兑现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专利成果、揭榜挂帅人员的科技奖励,共设立了10个奖项,以一次性奖励或按比例提取年创效额等方式进行奖励,为科研人员升职加薪开辟了“专属通道”,让科研人员在创新中也能“加薪”。
在海晶集团所属海光科技公司职工代表大会现场,“岗位分红”成为职工代表热议的话题。海光科技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李海强表示:“我们作为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在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方面要走在前列。通过对生产、科研和经营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关键核心岗位人员实施岗位分红激励,有效提高了职工骨干的工作积极性、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该公司溴素生产车间里,班长段景成带领班组成员通过实施卤水喷头改造、蒸馏塔塔温精细控制等多项技改项目,推动生产线效率提升15%以上,并获得了合建成果奖金。
海晶集团技术公司大力开展提高溴化钠产品纯度的技术研究,通过优化工艺,为白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溴碘项目中高纯溴化钠工艺路线的确定提供了技术参数,成功拓展了欧洲市场,为企业创收120万元。该项目被评为2024年度公司合建成果一等奖,并获得了丰厚奖励。
渤化集团首席专家、海晶集团长芦新材料公司副总经理张志君表示:“我们将通过完善科研成果激励措施,激发全员创新创效活力,全力推进氢氟醚产品2025年落地建成,进一步拓展氟化工产业链。企业今后将在突破‘卡脖子’技术上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激励职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奋勇争先。”
(天津工人报记者秦帆 通讯员尹彤)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