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核心阅读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方法,强调从整体出发,注重各要素协同整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系统观念不仅是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更是内在要求。坚持系统观念,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系统观念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思想方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这一要求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运用,更是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系统观念作为我们研究客观世界的基本着眼点和出发点,强调从整体出发,在结构、层次、要素、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与整合,进而从整体上实现协同优化。系统观念提供了一种从整体出发,全面、动态、辩证地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的基础性思想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都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系统,而我们不仅能够认识系统的发展变化,还能够运用这样的认识来指导对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的改造。系统观念强调把事物放在普遍联系的系统中加以把握,是全面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同时,强调要搞好统筹兼顾和平衡协调,加强内部各个要素、环节间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既注重抓大放小、以大兼小,又注重以小带大、小中见大,以系统观念整体推进,实现效能最大化。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系统是标志事物联系和发展特定形式的重要范畴与基本观点。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体系,其边界和运行过程总是根据环境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调适之中。坚持系统观念,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中去把握事物,把握好各项工作的关联性、协同性,分清轻重缓急,讲求时机力度,将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成功实践,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的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改革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注重各领域改革之间的协同与配合,避免碎片化和片面性。
整体性:着眼于社会结构和价值引领。整体性强调的是从运行之“形”和发展之“势”上思考问题、推动改革。实践表明,改革越是挺进深水区,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越要强化全局意识和系统观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整体性出发,增强各项改革之间的系统集成。
一是将强化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蓝图与导向核心。作为决策层面的两大维度,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在相互统一中为实现整体效能最大化提供了坚实的战略支撑。只有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好设计与规划,把工作放到事业全局中去思考、定位、实施,增强“识势”之明、提高“布局”之能、掌握“干事”之道,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要求,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的关系,结合自身实际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配套,才能确保改革高起点筹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
二是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主线与引领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全面”,集中体现着整体性的要求。从对象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全局“大视野”的整体谋划,涉及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从主体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全国“一盘棋”,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城镇到乡村、从政府到市场、从社会到家庭的全员参与;从方式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全域“立体化”的完整体系,强调各要素、各领域、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趋势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全程“开放式”的动态推进,明确面向历史新方位、时代新要求和发展新问题,需要持续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填补制度空白,强化健全制度体系。
三是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视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价值与最终归宿。改革的整体性就是以战略思维的眼光从整体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些都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内在规定了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协同性:处理好重大关系的动态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这是由改革的内在规律和现实特征决定的。
一是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两者密切相关、互促共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领域,每一项改革都可能产生多方面影响。这就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改革的系统谋划、协同推进,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找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结合点,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系统观念,从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两个维度协同推进找到平衡。一方面,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释放市场活力的制度基础。通过健全产权保护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要素自由流动的“高速通道”。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构建以市场容错纠偏机制、创新激励制度、健全社会托底保障网络为主的“三位一体”的新型治理体系。
三是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效率和公平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更好实现效率和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必须坚持以系统观念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致力于将蛋糕做大的基础上,注重公平地分配蛋糕,确保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能够更全面、更公正地惠及全体民众。
四是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实现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上,必须坚持以系统观念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坚决破除妨碍活力释放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
五是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科学把握两者关系,防止“两张皮”,让发展和安全互促共进。
适应性:应对复杂环境与风险挑战。适应性是在快速变化、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通过适应而保持自身稳定存在的思维方式。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适应系统,具有不可预测性、非线性、层级性、突现性等特征。
当前,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这些变化使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坚持系统观念,精准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对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认识在此背景下改革的极端重要性,要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藩篱、激活力、迎挑战,确保改革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坚持系统观念既是时所需要,又是势所必然,坚持运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清机遇和挑战,未雨绸缪、系统谋划,切实在科学研判历史大势、准确把握时代浪潮的基础上,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是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迎接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内在要求与重要方法。
坚持系统观念抓好改革落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系统观念这一基本原则和方法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更进一步,写好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
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搞好统筹,把工作放到事业全局中去思考、定位、实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要求,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的关系,结合自身实际搞好各方面配套,才能确保改革高起点筹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
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始终立足中国国情,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视野下,深刻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明晰其中各个领域、各项工作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努力在统筹兼顾中实现协调发展,在综合平衡中提升整体效能,真正使各项工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坚持系统观念,必须不忘初心使命,为中华民族培养勇担重任的时代新人。新征程上,我们要担负起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以科学思想方法推进工作,进一步坚持系统观念。心怀“国之大者”,以全面系统的观点看问题,加强对整体工作的全局性谋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前瞻性,在各个领域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解决发展难题、克服危机挑战。要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始终坚守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自觉对标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在纷繁复杂中明辨是非,在日常工作中切中要害。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系统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改革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全局、整合资源、协同推进。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切实增强改革整体性、协同性、适应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邢国忠、伊笑莹,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