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必把人才困在“框”里
近日,有几条关于人才的新闻很热:既有“95”后年轻博导出任“双一流”大学教授,又有26岁北大硕士入职北大餐饮中心,成为一名“食堂阿姨”。
在传统认知里,北大这样顶级学府毕业的学生,与“食堂阿姨”的角色毫不沾边。这位北大硕士的选择跌出了一些人对高等人才的预期。事实上,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并非以培养社会精英为唯一目的,促进人的全面成长,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多可能,夯实社会文明的基础性支撑,都是教育的题中之义。不管是北大清华还是其他高等学府毕业,并非一定要从事人们所认为的有较高含金量、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才算人生赢家。在渴求人才辈出的当下,更应用多元的眼光来看待人才、评价人才。
生活的舞台远比我们想象的宽广,人生的赛道何止千万条。名校求学经历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让学子能有更多选择人生的底气,更多成为自己的勇气。今年全国两会上,走上“代表通道”的全国人大代表赵昭,正是一名大学生“牛倌”,她放着城里的工作不做,回乡带领乡亲养牛致富。用她的话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考上大学不应该是为了离开落后的家乡,而是要回来改变家乡的落后。”教育既需要培养探索科学前沿的先锋,培养学贯东西的大师,也要培养扎根基层、立足现实的社会建设者。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有名校毕业投身乡村的支教老师,有留学归来致力于环保的志愿者,更有万千学子选择在普通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名校、高等学府,没有成为他们施展抱负的枷锁,也不该被社会的就业观念贴上固化标签。
尊重人才、珍惜人才,需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想问题,体会他们的体会,这样就能多一些理解。“95”后年轻博导出任大学教授的励志故事固然值得推崇,但也不妨给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的个体选择留有空间。让青年人才在生活的淬炼中拔节生长,需要我们为青年人才构建更有活力的成长机制,更开放的流动通道,更包容的社会生态。
如今,在许多城市,快递小哥、网络主播、社区工作者等都被纳入人才评选范畴。人才岂止高精尖?以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为标准,不断拓展人才定义的宽度,各类人才也会百花齐放、竞相迸发。(艾丹)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