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如何保护传承活化非遗

来源:南方日报
2025-04-01 15:46

原标题:如何保护传承活化非遗

当前非遗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社会公众对非遗价值的认知存在偏差,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另一方面,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势,年轻一代接续传承的意愿不足,非遗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身份认同。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历经20多年实践探索,我国已构建起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规范、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相结合的现代化非遗保护体系,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了创新性示范。具里程碑意义的是,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蝉联全球首位,彰显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保护传承好非遗,推动其不断焕发时代光彩,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维护文化连续性和多样性,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保护非遗

吸收历史文化精神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据普查数据显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高达87万项,四级代表性项目达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含3610个子项目)。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既是民族记忆的载体,也是文明传承的纽带。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特征,其保护工作既需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又需要避免过度开发与简单复制。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实践中采取审慎而科学的态度,既要尊重非遗的自然演变进程,也要为其注入时代活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维度、多层次的措施。首先是建立健全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其次是加强非遗资源的系统性普查与科学化记录,运用文字、影像、数字化技术等多元手段,真实、全面、系统地保存非遗的珍贵记忆。再次是加大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通过资金扶持、专业培训、展示平台搭建等方式,激发代表性传承人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最后是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让非遗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传承非遗

秉承中华文化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生命智慧与创新活力。传承非遗有助于保持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文化根脉得以延续。

当前非遗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社会公众对非遗价值的认知存在偏差,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另一方面,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势,数据显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70岁以上的占比高达71.5%,而50岁以下传承人仅占1%,年轻一代接续传承的意愿不足,非遗技艺面临失传风险。破解这一困境,需要从多维度着手。要通过教育引导,普及非遗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要打破传统的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传子不传女等方式,发挥现代教育体系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中的作用。以舞貔貅为例,相传已有17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广州增城区的派潭、正果、荔城等乡镇。但20世纪80年代,增城的大部分乡镇不再表演貔貅舞。2000年后,佳松岭村民重燃对貔貅舞的热情,在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张永木和张文亮(已故)的带领下,组建了增城派潭镇佳松岭村的“翠英堂貔貅队”。2007年,佳松岭舞貔貅正式被列为广东省第二批、广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在派潭文化站和学校的共同支持下,派潭中学成立了舞貔貅社团,至今派潭镇各中小学招收貔貅学徒共376名,让此前一度沉寂的文化瑰宝,逐渐回归公众视野。非遗的传承有助于激发全社会对非遗的热爱和保护热情,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活化非遗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非遗活化是指将那些处于静态保护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活化非遗,能够让这些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文化遗产,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随着时代、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审美趋向的变化,非遗也要在时光中流变,在创新中发展,在保持非遗本真性的基础上,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现代科技、现代设计等的融合创新。

2025年的蛇年春晚就是非遗活化的成功展示。春晚开场视觉秀《迎福》,打铁花、剪纸等16种非遗技艺惊艳亮相,呈现天南地北的年味民俗,通过AR、裸眼3D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加持,让非遗焕发新生。歌曲《栋梁》带领大家沉浸式走近2024年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XR+数字孪生+VP”技术的运用,让观众不仅看到了古建筑的外在之美,更从深层次理解了这些建筑背后承载的哲学思想与历史积淀。“满眼东方潮,盛世舞英歌”,在谭维维高亢有力的歌声中,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英歌舞,走上了春晚舞台,“非遗+音乐”,充分彰显文化自信。

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是非遗活化的最佳路径。通过活化非遗,可以让璀璨遗产的记忆形态、制作技艺和工匠精神等在现代社会不断发扬光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杨芳、吴蔓扬,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李靖

媒体矩阵


  • 工人日报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