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小故事”里读懂党的优良作风
我常说要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形成坚定理想信念,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自己认为坚定就坚定的,而是要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而且这种考验是长期的,很多时候也是严酷的,是要终其一生的。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2021年9月1日)
习近平总书记是善讲故事的典范,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事例,把博大精深的理论阐述得更加亲和、更有魅力、更有效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一段段故事,让我们对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权力是一杆秤,能称出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权力是一面镜子,能映照出党员干部的党性和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长征途中军需处长的故事,军需处长没有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为自己发放棉衣,甚至还把自己的棉衣分给其他战士,自己穿着单薄的衣服走在风雪中,最终不敌严寒倒下了。他把对党的忠诚付诸于行动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牺牲。党员干部只有拥有正确的权力观,才能正确履行职责,带领好队伍并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今天再读这则故事仍然提醒我们,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要守住守牢拒腐防变防线,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必须始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做出经得起人民和实践检验的业绩。
2015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康熙不取灵芝”的故事。有一次,广西巡抚陈元龙给康熙奏报,采到一枝高一尺余、状如云气的灵芝,并引用《神农经》中“王者慈仁则芝生”的话。康熙在其奏折上批道:“史册所载祥异甚多,无益于国计民生。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即是莫大之祥瑞。”古代统治者也明白,各级官员不务实,老百姓活不好、活不下去,其封建统治是要垮台的。这警醒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军需处长的故事就是如此,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管军需物资的宁可被冻死也没有自己先穿暖和一点,这是一种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是一种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是一种责在人先、利居众后的政治品格,体现了长征中“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革命精神,是反对特权、坚定理想信念的真实写照。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能变。故事中的军需处长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体现的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是利益观在现实中的反映。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党员干部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公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在吃苦奉献中推动事业发展进步。
一名党员干部能不能主动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取决于有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在困难重任面前犹豫不决,在诱惑考验面前败下阵来。2017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四知拒金”的典故。东汉王密为报杨震提携之情,晚上准备了金子送给杨震,并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以“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拒礼。这警醒我们,信念和觉悟对一个人立身立业立言立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只有树立为党和人民甘于牺牲奉献的坚定信念,才能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不竭的工作热情主动吃苦,在艰苦奋斗中有所作为。
巍巍雪山埋忠骨,浩浩长空荡英魂!漫漫长征途中,还有许多像军需处长一样壮烈牺牲的将士。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意在强调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我们坚信,革命志士的精神将永远闪耀着火热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杨大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