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一渠清水映初心 红旗渠精神绽光芒

来源:中工网
2025-04-03 14:14

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1640万立方米……60年前,在巍巍太行山的钢铁岩壁上,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林县人民用十年峥嵘岁月,以血肉之躯为刻刀,将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镌刻进悬崖峭壁,让汩汩渠水冲破旱魔的桎梏。

3月31日,“红旗渠精神永在·红旗渠通水60周年”集中采访活动走进林州市,采访团成员追随先辈们的坚实足迹,深度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褪色的钢钎、破损的草帽、泛黄的图纸……走进红旗渠纪念馆,时光仿佛凝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抬头望去,数顶由柳条编织的安全帽悬于穹顶,暖黄灯光下,帽檐投下的光影与甲骨文“水”字相似。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采访团成员在一幅泛黄的黑白照片前停下了脚步,照片中,两名头戴草编安全帽的工人格外醒目——他们腰间系着粗绳,手握钢钎,正悬挂在悬崖峭壁间清除松动的岩石,这个惊心动魄的施工环节被称为“凌空除险”。

据介绍,红旗渠建设初期,爆破后的山体常有碎石坠落,严重威胁着下方施工民工的生命安全。为此,领导专门组建了一个除险队。被誉为“飞虎神鹰”的红旗渠特等劳模任羊成主动请缨,担任首任除险队长,带领队员们在万丈悬崖间荡绳除险,把一个个碎石一一击落。

凌空除险照片的旁边挂着另一张任羊成的照片,他穿着一件破棉袄,憨厚朴实,笑的自然,笑的从容。仔细观察,他少了三颗牙齿,这是源于他在虎口崖的一次遭遇,当时他正在悬崖凹檐处作业,突然被崩落的碎石击中面部,三颗牙齿直接嵌进了舌头,剧烈的疼痛让他无法言语,但这位钢铁汉子竟掏出随身的老虎钳,硬生生将牙齿一颗颗拔下,吐掉满口血水后,他坚持完成了六小时的高空作业,事后更是一天都不肯休息。

修渠的过程中,不仅有任羊成这样飞檐走壁的“飞虎神鹰”,更有一群“铁姑娘”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半边天。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她们创新打钎方式,将原来一人扶一根钢钎供两人打钎,变为一人双手扶两根钢钎,同时供四人打钎,因其姿势犹如凤凰展开双翅,被称作“凤凰双展翅”。寒冬里,她们徒手作业,冻疮溃烂的双手让打针时药水从手心渗出,却无人退缩。

红旗渠在铁锤与钢钎的铿锵交响中延伸,在血汗与智慧的碰撞中生长。每一寸渠道的开拓,都镌刻着林县人民对生命之水的执着追寻,对命运枷锁的奋力抗争。这段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不仅凿通了太行山的岩壁,更淬炼出永恒的精神火炬——它照亮了过去艰苦创业的征程,更将持续点燃新时代奋斗者的激情,成为林州后代永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先辈们修建红旗渠,为的是生存,为了给后代解决吃水难题。”任羊成的外孙任斌强向采访团成员说道,“如今我们不再缺水,但他们留下的精神,是永远流动的清泉。每当在生活中遭遇困难,我就会想起那些悬在悬崖上的身影,就感觉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作为渠三代,我是听着红旗渠故事长大的。”红旗渠纪念馆运营中心副经理常会平说:“最初我们只当故事听,随着年龄增长,尤其在参加工作后,才深刻体会到这不仅是故事,更是一种信仰、初心和使命。现在工作中,我持续学习研究红旗渠精神,探索它能为我们的实践带来一些启示,把红旗渠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红旗渠精神传承下去。”(陈梦雨)

责任编辑:蔺凯伊

媒体矩阵


  • 工人日报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