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扎实推进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探索就业新路径——(引题)
家门口“就好业” 幸福生活再加码(主题)
德州日报记者王志冕 通讯员周学江 万传泽
“在外边赚再多钱,孩子管不好,觉得都是白忙活。”近日,夏津县双庙镇七屯村的董翠萍结束了长达5年的在外务工生活,回到家乡通过“妈妈岗”实现就业。“回来之后,县里提供的岗位离家近、能挣钱,还方便照顾孩子。”她欣慰地说。
齐河县就业服务站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农村劳动力大市,为了农民“好就业”“就好业”,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试点。“这项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民生类改革工程,我市围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整体谋划,在深化乡镇吸纳就业、能人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基层就业服务体系等8个方面,一揽子推出24项改革举措,走出一条‘党委统筹协调、政府服务兜底、市场主导引导、群众自主自愿’的农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路径。”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副主任刘荣青介绍。近年来,全市12个县市区、35个责任部门创新举措、齐抓共管、协同联动,形成了改革政策上统筹协调、实施中相互促进、成效上相得益彰的良好改革氛围。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就业人员达到250.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86%。
产业支撑,拓展就业空间
4月3日,在乐陵市花园镇大韩新村,韩向勇正在村里的服装厂忙碌着:整理订单、询问进展、对接样品,手头的活儿一件接一件。原本在北京事业有成的韩向勇情系家乡发展,回到大韩新村担任党委书记,在村里办起了服装厂,带动上百户村民家门口就业。
这些年,韩向勇在做强企业的同时,还带动附近7个村庄发展特色产业。村集体收入越来越高,村里的暖心食堂、暖心学堂等一应俱全,他自己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的进程中,我市着力强化带头人作用,大力实施“雁归兴德”工程,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用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等“七类人员”回乡创业,相继开展“乐创德州”“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等专项行动,回引返乡创业能人2700多人,带动就业8.9万人。
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有了带头人,还要有产业。我市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实施“强镇固基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双镇百村”建设,今年又进一步加大力度,将区域合作重点镇纳入其中,聚力提升镇域实力,增强聚集功能、扩大就业空间。同时,创新支持乡镇培强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建设“返乡创业园”,对首次创业、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近年来,我市建成乡镇产业园67个,共实施现代农业、新型康养、文旅农创等家门口就业项目1180个,吸纳劳动力4.2万人。
家门口建起的产业园、合作社,提升了镇域产业吸纳能力,也为群众就近就业创造了基础条件。禹城市辛寨镇战高村是蛋鸡特色养殖村。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由村党支部领办养殖合作社,通过整合市场资源、提供培训服务,在提升农户养殖效益的同时,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在合作社过硬的养殖技术指导下,战高村各养殖户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涨幅达15%以上。“产业的发展为附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合作社名下的各个养殖场用工都是周边村的村民。”战高村党支部书记战长沙说,合作社还设置了留守妇女就业点,支持她们在养殖场工作,既不耽误接送孩子、照顾老人,还能有稳定的收入。
兜底拓岗,提升帮扶效果
4月7日清晨,德城区二屯镇杨庄村的王春梅准时开始保洁工作。作为公益岗保洁员,她负责村庄的环境卫生,也帮着照顾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公益岗挺适合我,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帮帮村里的老人,每个月还有收入。”谈及这份工作,她很满足。
城乡公益性岗位是困难群众就业的兜底举措之一。近年来,我市把开发设立城乡公益性岗位作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将其列为民生实事,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在岗群众已达8.2万人。
今年,我市扎实推进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岗位设置更加突出德州实际和地方特色,结合基层养老托幼、乡村文化振兴等服务需求,聚焦失业抚养二孩三孩妈妈、失业青年、低收入人口等重点群体,计划开发特色岗位1万个,更好发挥兜底保障作用。目前,已开发“吨半粮”农田管护员、“椹产业推广员”等特色公益岗,覆盖贫、弱、残、老等各类帮扶对象。
在市人社局副局长尚键看来,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思路,在于劳动者技能提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我市坚持因地制宜、供需匹配,在培训方向上,突出康养等重点领域,加强与养老示范城等社会资源结合,扩大养老护理、健康照护、家政服务等急需紧缺工种培训规模;在培训模式上,全面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的项目化培训方式,扩大家政服务培训规模,近3年累计培训各类人员11.4万人次。
怎样才能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我市创新推广“以工代赈”就业方式,出台《在全市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促农民增收工作方案》,对以工代赈的实施范围、推广机制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3年来,全市共推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382个,带动4.75万名农村劳动者实现就业,发放劳务报酬7.68亿元。其中,宁津县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建立“1253”工作法,通过“一项机制”保运行、“两本台账”清底数、“五步到岗”抓规范、“三方监管”重实效,有效保障了以工代赈工作推广落地,经验做法在全国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推广。
平台赋能,畅通供需对接
在山东冠德环境有限公司操作间,齐河县华店镇张桥村村民王凤彬身穿工作服,熟练完成各项生产工序。入职不到半年,他已成长为企业业务骨干。
休息间隙,王凤彬演示起自己的求职过程——拿起手机,点开齐河县“就业一件事”平台,之前填报的工作意向和公司招聘信息一目了然。“平台能提供准确全面的招工信息,让找工作不再难。”他说,劳动者的求职简历、企业用工信息会自动投放至平台的“动态数据池”,通过信息数据双向匹配,实现“互联网+就业机构+企业+劳动者”交互对接。
为详细掌握劳动者基本信息和求职、培训、创业等服务需求,更加有效畅通供需对接渠道,我市着力完善提升德州智慧就业网、手机微信服务号、移动客户端“一网一微一端”服务功能,建立动态更新的人力资源供求数据平台——线上零工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人岗精准对接的“一站式”就业服务。目前,全市已相继上线运行15家线上零工市场,求职者可24小时全时段找工作。
线上平台越建越强,线下服务网络也越织越密。我市创新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市场化服务”融合模式,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通过采取公开招聘、青年人才引进、服务专员选聘等形式,持续壮大基层服务队伍,专职服务人员已超过500人。乡镇层面,建立134个乡镇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村级层面,组建4988个村(社区)就业服务站,8600余名就业信息员精准对接劳动者,确保岗位推荐和需求收集服务“第一时间”直达群众身边。依托四方人力、临邑中聚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设的“零工超市”,也在遍地开花。据统计,全市开设的“零工超市”数量达到860个,促成供需对接24.7万人次,真正实现零工人员“出家门、进厂门”。
“以改革激活力,让群众多受益。”市人社局局长赵宗虎表示,围绕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个目标,全市人社系统聚焦就业服务、职业技能、人力资源配置三项重点,坚持外出就业、就近就业、返乡创业三向发力,继续在支持能人返乡创业、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推广“社区微业”等领域推出一批新的改革举措,让群众在家门口“好就业”“就好业”,让幸福生活再加码。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