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评论员 陈婉扬
“只要提供企业营业执照、无行政处罚记录,就能获得AAA级信用证书”——近日,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企业信用评价市场鱼龙混杂,一些机构两三个人加一台打印机就能“出证”,“今天交钱,明天拿证”“多交钱多办证”。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信用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济活动中,企业信用认证更有着不小的商用价值。比如,许多项目在招投标环节会要求企业提供“信用良好”的证明;在赢得消费者信任和融资方面,有企业信用等级证书且评级较高的企业往往更受青睐。可以说,企业信用等级证书、诚信经营示范单位证书等信用凭证,已成为众多企业开展市场活动时的“刚需”。
然而,现实中,这些本应“含金量满满”的信用证书却沦为了“想办就能办”的“注水证书”。从新闻报道来看,AAA级企业信用等级这样的最高级证书,只需1000元的价格、“一到两个工作日内”就能拿到手,企业信用评价服务俨然成了“走过场”的“表面功夫”。
交钱“办证”就能秒变信用“优等生”,这样的行为会给其他经营主体和消费者造成不少误导。比如一些企业利用买来的“AAA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等信用评价证书,获取投资人信任,进而骗取投资;一些商家通过虚假的信用评价证书消除消费者疑虑,谋取利益……不难看出,当企业信用评价成了“拿钱办事”的买卖,这些本应彰显诚信的证书反而成了不法分子从事欺诈行为的“合法掩护”,害人不浅。
除此之外,“注水”的信用证书还严重影响正规信用评价机构的业务开展。企业信用评价本是一项严谨的工作,规范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会收集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严谨的经营情况分析、财务分析和尽职调查,并按照不同行业、不同用途等标准出具评价报告,其服务所需时间等成本远远高于“山寨”机构。若任由“今天交钱,明天拿证”的乱象频生,也将导致企业信用评价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公众对信用评价的整体信任度下降,进而累及正规机构的专业性和市场地位。
针对企业信用评价市场的乱象,有关部门需加强监管,合力整治,不能任由一些不法商家以“低门槛、快办理”为噱头,破坏信用评价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长远看,有专家建议提高信用评价机构的准入门槛——目前企业信用评价服务属于工商登记中的一般业务,无需进行前置审批或备案,这给了一些机构可乘之机。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信用建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其中明确提出建立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要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的监管。相信在政策引导和监管加码的共同作用下,企业信用评价将逐步回归其应有的公信力和专业性,成为激励企业守信的重要抓手。
企业信用评价证书,应是企业诚信经营的“金字招牌”,而非花钱就能买到的“摆设”。这是对市场规则的基本尊重,也是维护社会信用体系的需要。当信用失去“含金量”,受损的将是以诚为本的大多数经营主体,以及整个营商环境的根基。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