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开“药方”应从多方面入手

来源:羊城晚报
2025-04-14 14:21

原标题:“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开“药方”应从多方面入手

北京儿童医院是我国最早一批开设儿童心理门诊的三甲医院,去年6月,医院在原来儿童心身医学科的基础上,单独分出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门诊开设10个月,接诊近一万人次。心理方面的问题分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等,拒绝上学属于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出现这种状况,以至于一号难求?(4月13日《央视新闻》)

拒绝上学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据相关研究,全球范围内,约17.8%的儿童青少年存在拒绝上学及其相关困扰。在我国儿童心身医学科普通门诊中,该比例更是徘徊在20%至30%之间。

北京儿童医院的“拒绝上学门诊”自开设以来,短短10个月就接诊近一万人次,为何有如此多孩子对校园望而却步?这引发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深刻反思。

从生物、心理、家庭、社会四个维度来看,孩子拒绝上学的原因复杂多样。生物因素可能包括遗传倾向、神经递质失衡等,但心理、家庭和社会因素往往更为突出。比如,初一、高三等关键年级的学生,因学业压力和升学焦虑,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家庭方面,父母过高的期望、亲子关系紧张、家庭环境不和谐等,都可能成为孩子拒绝上学的“导火索”。社会层面,校园暴力、同伴关系不良、学校环境不适应等,也会让孩子对学校产生恐惧和抵触。

“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一方面说明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在提高,愿意寻求专业帮助;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社会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方面的不足。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维护。当问题爆发时,家长和社会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面对“拒绝上学”这一“症状”,“药方”应从多方面着手,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同时,学校要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体验,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要保持冷静和耐心,避免过度焦虑和指责,给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社会层面,应加大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宣传和重视,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度。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社会也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如社区心理咨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增强心理韧性。

“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是孩子内心困境的外在表现。应以此为契机,深入反思和改进教育方式,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吴睿鸫)

责任编辑:李嘉宇

媒体矩阵


  • 工人日报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