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在外界的普遍认知中,电力是一种商品,用户消费电力就得支付相应的费用。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多地却频频出现“负电价”现象。
山东电力市场运行工作日报显示,3月17日和18日,市场发电侧最低价分别为-80.00元/兆瓦时、-100.00元/兆瓦时。今年1月,浙江电力现货市场曾连续两日报出-200元/兆瓦时的最低电价。
“电费为何会倒贴”“是市场调节失灵了吗”“是不是新能源发展过快导致电力供过于求”……一时间,“负电价”的相关话题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舆论焦点,社会各界也对我国新能源发展前景产生了担忧。
“负电价”一般是指电力市场中的出清价格低于零的情况。通俗来说,就是发电企业为了把多余的电力卖出去,通常采取降价策略,甚至会倒贴钱鼓励企业或者用户使用。这就意味着,发电企业每发出一度电,非但无法获得收益,还需要向购电者支付费用。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发电量显著增长,风电和光伏发电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升,能源供应的“含绿量”显著提升。
仔细探析各地出现“负电价”现象背后的原因可以发现,供需关系是影响电力交易电价的直接因素,“负电价”的出现反映了电力系统在新能源大发时、短时间出现的供大于求现象。
也就是说,由于新能源存在波动、随机、间歇的特性,白天中午时段往往风光大发,而当用电负荷无法实现消纳,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时,由于电力无法长周期、大规模储存,电能生产、交割和消费几乎同时完成,发电公司为了完成消纳,便会在现货市场采取报低价的策略,实现电量出清。
消费者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负电价”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居民用电不再需要缴纳电费,反而还能赚钱?
事实上,“负电价”现象主要出现在电力批发市场中,主要是发电企业和电力批发用户或售电公司之间进行电力交易,普通消费者、家庭目前并不直接参与电力批发市场交易,因此,现货市场价格并不会直接影响居民电价。
总体来看,短时出现“负电价”,是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特性决定的市场现象。电力现货市场中不仅有短时“负电价”,也有短时高电价,这符合市场运行规律。值得一提的是,“负电价”现象在其他国家的电力市场中也曾出现,尤其在一些新能源比例较高的市场中出现得更为频繁。
不过,如果长期出现“负电价”,则意味着电力明显供大于求,这反映出电力系统灵活性和调节能力的不足。随着新能源发电比例的不断增加,这对电网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进一步提升调节能力,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备受关注。
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统筹布局,根据市场价格信号及时引导电力规划建设。同时,打破各省间的交易壁垒,通过全国统一市场分散风险。另外,要积极引导企业错峰生产,加大储能设施建设力度,更好地匹配电网需求和新能源的不稳定性,将“被动消纳”转为“主动调节”。
唯有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各行各业深度参与,才能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着力实现“双碳”目标。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