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中车株机文献:二十年磨一剑,他从车间到“首席”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苏莉雅 通讯员 朱理涵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智能装备分公司运维四班副班长文献的职业生涯,堪称一部不断突破自我的奋斗史:
2016年,获得中国中车首届“技能专家”、湖南省“百优工匠”及公司“十佳工匠”称号;
2017年,获得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技术能手”称号;
……
2021年,成为公司里最年轻的中车集团“首席技能专家”;
……
2024年,荣获“株洲工匠”称号;
这份逐年刷新的荣誉清单背后,正是文献“每年一个新台阶”、持续突破舒适区的生动写照。
文献维修设备。
成长密码:霸得蛮精神铸就八年“三级跳”
2005年,中专毕业的文献走进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车间大门,开启了设备维修的职业生涯。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起点,会成为一段工匠传奇的开始。
文献荣获湖南省“百优工匠”称号。
初入车间的文献,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逐渐对维修这门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领悟到维修这门手艺背后的智慧与魅力。三年后,文献在中国中车集团技能比武首秀,尽管成绩不佳,却在他心中种下了“要像前辈们一样拿奖”的种子,更坚定了深入学习的决心。
从中级技工进公司,到高级技工,再从中级技师到“天花板”高级技师,文献用八年时间完成了许多人十几年才能走完的职称晋升之路。但对他而言,“职称可以到顶,但技术永无止境”。
2016年,文献脱产备战湖南省“十行状元、百优工匠”比赛一个月。每天17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让他的手掌布满血泡,工作服被汗水浸透。有人说备赛是“身与心的折磨”,他笑着引用湖南人的精神:“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
最终,这份坚持换来丰硕回报,当年他揽下中国中车“技能专家”、湖南省“百优工匠”和公司“十佳工匠”三项殊荣。
维修哲学:当好工业战线的“全科医生”
在文献眼中,维修工就是工业领域的“全科医生”——既要精通机械传动、电气控制、液压系统等“专科知识”,更要掌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诊疗能力”。面对自动化产线日新月异的技术迭代,文献白天扎根现场解剖设备“肌理”,夜晚挑灯研读自动化控制理论,甚至主动奔赴设备厂家“跟师学艺”。
文献调试设备。
为攻克产线传感器顽疾,文献曾连续数天蹲守设备,最终发现是软件兼容性这一“疑难杂症”。这次经历让他深刻领悟:技术没有捷径,唯有持续学习与实践。
文献独创的“问题导向+原理筑基”工作法,让传统维修焕发新生。2024年,针对车轮产线刀库定位不准的“慢性病”,他突破传统思维,融合机床传动与控制原理,开发出“西门子数控立车刀库角度快速校准操作法”,将维修效率提升80%。
面对工作中的“棘手病例”,文献将经验转化为标准化“诊疗方案”的智慧,已积淀为12项先进操作法,申报实用新型专利4项和发明专利1项。
传承之道:百宝箱里的匠心火种
总是穿着那身工装,背着鼓鼓的书包穿梭在车间里——在满是工具和设备的生产线上,文献背着书包的身影显得格外特别。包里沉甸甸地装着他的“移动智库”:缠得整整齐齐的调试线、笔记本电脑、翻得起皱的专业书籍,还有装着5、6个U盘的文件袋,里面不仅有他处理各类维修故障的程序,也存着他多年积累的故障诊断案例。同事们常说,文献的书包就像个“百宝箱”,谁遇到技术难题,他总能从里面掏出解决问题的“法宝”。
文献指导班组员工分析故障原因。
沉甸甸的荣誉,对文献而言就像一面镜子——既映照着过去的奋斗足迹,更提醒着他肩上的责任。
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二十年光阴流转,当年那个跟在师傅身后认真记笔记的学徒,如今已成为带徒传艺的技能大师。
成为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后,文献主动、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我要把个人经验变成集体财富,让更多年轻人少走弯路,这才是真正的价值。”
在文献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技工开始钻研技术、勇于创新。他把自己积累的故障诊断技巧、工艺优化方法整理成案例库,让团队少走弯路;他手把手指导新人,把“独门绝活”变成“共享财富”,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近年来,在公司实施的名师带徒活动中,文献培养钳工高级工40名、技师14名、高级技师12名。
从初出茅庐的技术工人到中车首席技能专家,文献二十年匠心坚守,他用专注与热忱,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成长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