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钢帘线世界里的“绣花工匠”(主题)
——记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员徐洁(副题)
淮安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志钧 左文东 通讯员 王鑫 曾黎明
在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天淮安公司”)的半成品生产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工业交响乐。一个身形娇小却满是干劲的年轻女孩,手持手电筒,在高大的设备间灵活穿梭。她一会儿凑近拉丝机,眼睛紧盯运转参数,一会儿坐在显微镜前,仔细查看下盘样品,不放过任何一丝损伤。她,就是徐洁,一位在钢与线的世界里施展“绣花功夫”的技术新星。
2024年6月,徐洁在东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联合培养下,顺利拿下硕士学位。校园里,她沉浸于金属材料强韧性匹配研究,打下扎实的专业根基。同年7月,她进入中天淮安公司,成为技术中心半成品工艺技术员,结下与钢帘线的不解之缘。
刚入职不久,徐洁就盯上了半成品初始端工序与盘条管理这个关键环节。她就像一位严谨的侦探,对盘条来料展开全方位跟踪、分析。为了开发出更适配钢帘线生产工艺的盘条,她积极配合特钢公司相关人员,全程跟踪试验盘条在帘线生产中的表现。自2024年10月起,她一头扎进数据堆里,完成了对5家盘条供应商、约2300吨试验料的跟踪。不同供应商、微量元素、包装与运输方式……每一个因素都是她研究的对象。“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其实对产品性能影响巨大,只有把它们摸透了,我们才能生产出更好的钢帘线。”徐洁认真地说。在不断的分析对比中,她找到了降低多规格帘线断丝率的“密码”,助力产品性能稳步提升。
拉拔工序中,拉拔模具的选择至关重要,徐洁深知这一点。她像一名勇于开拓的探险家,积极推进大、中拉涂层模的供应商开发。这一举措效果显著,现场换模频次大幅降低。按现有数据估算,大拉工序一年就能节省成本约20万元。同时,她马不停蹄地开拓大、中拉皂粉供应渠道,为公司供应链增添韧性。谈及这段经历,徐洁笑着说:“当时找新供应商可不容易,打了无数个电话,跑了好多地方,为了最终成果,一切都值了。”
“坐在办公室全是问题,走进一线全是办法。”徐洁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工作信条。在现场工艺改进上,她主动出击,频繁与各分厂沟通交流,定期开展现场审核。发现问题后,她总能迅速给出针对性建议,推动一个个改进项目立项。“酸后水冲洗加测PH”“水冲洗安装橡胶刷”等金点子不断从她脑海中蹦出,切实解决了现场难题。不仅如此,她还凭借创新思维,提议制作湿拉断丝等系统可视化报表,对现场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让生产过程能力持续优化升级。“技术是在实践中不断进步的,只有真正站在机器旁,才能发现改进的方向。”徐洁坚定地表示。
面对半成品工序的重点改进项目,如“降低中拉粗糙度”“降低中拉钢丝残余涂层项目”“降低半成品酸浓度项目”等,徐洁更是全力以赴。她与质管、研发等条线同事紧密配合,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优化生产工艺,为中天淮安公司打造绿色生产“新名片”,推动企业朝着高质量发展大步迈进。“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完成任务,而且要做到行业领先,让中天的钢帘线成为品质的代名词。”徐洁眼神透着坚定。
徐洁深知团队的力量,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在学习与实践中总结的知识经验分享给同事。她多次组织盘条工艺流程等知识培训,在她的带动下,团队整体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显著提升,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徐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团队一起进步,我们才能攻克更多难题。”徐洁真诚地说。
从研究所里专注学术的学生,到钢帘线行业独当一面的技术尖兵,徐洁始终保持着那份专注与执着。在她看来,拉丝工艺改进需要经历千万次实验,只有拿出“绣花功夫”,做到精益求精,积累每一个0.1%的进步,才能走出一条属于“中天智造”的进阶之路。徐洁表示,她将继续在钢与线的舞台上,用智慧与汗水让青春绽放更加绚丽的花朵。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