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年援青,医者仁心在高原盛放
西宁晚报记者 措毛 摄影报道
“手术顺利,成功完成,出血量少,确认为良性。”在青海省妇幼保健院手术室门口,听到大夫的这句话,患者家属难掩激动之情,立刻给亲人打去了报平安电话。而主刀医生已经马不停蹄赶往诊室,那里还有数十名患者在焦急等待。这名步履匆匆的医生,便是曾诚。这个清明假期,是他第20次踏上青海这片土地,作为一名只在周末和节假日出现的“特殊”医生,他在假期期间共完成了40多名患者的专家门诊和3台手术。
广州至青海,相距两千多公里。从平原到高原,每一次抵达对曾诚而言都是一次身心的挑战。10年援青路,时间见证了曾诚的坚守与奉献。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他跨越千山万水,频繁奔赴这片遥远的土地?又是什么让他心中始终挂念着这片土地,难以割舍?
岭南和高原的双向奔赴
2015年,曾诚作为援青博士团成员,来到青海省妇幼保健院挂职副院长,开启了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之旅。一年期满后,他并未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利用自己的节假日时间,义务坐诊、带教、手术,十年间,他数十次踏上青海这片土地,为这里的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会给自己设定每年去青海的次数,至少两三次,最多的一年去了四次。”曾诚坦言道,“其实我很惭愧,这次清明假期是今年第一次来青海,预计三周后再来。”他刚离开青海,便已开始筹划下一次的行程。
从南到北,从平原到高原,地域的差异并未成为他前行的羁绊。“青海地广人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了解到许多患者在辗转求医的过程中耽误了病情,这让我深感痛心。”曾诚说。在援青的第一年,他深入八个市州,行程逾九千公里,开展基层义诊和授课活动。“行程遥远、海拔高,去一次不容易,所以每次安排得都很紧凑。我不只看妇科,全科都看,还穿插着讲座和授课。”
一条条洁白的哈达、一面面鲜红的锦旗,见证了他的付出与奉献。曾诚感慨地说:“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淳朴和善良。虽然有些患者和我语言不通,但他们会紧紧握住我的手,一直说着‘谢谢医生’,青海人民的感谢是发自内心的。有时候看到患者家属面对着医院的墙壁祈福,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虔诚和期待,这种触动让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曾诚看来,每一次的青海之行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10年的时间,他见证了无数患者从病痛中走出,重拾生活的信心。有人带着不孕的困扰找到他,经过治疗多年后带着孩子来看他;有人在手术台上经历生死考验后重获健康;还有癌症患者在他的精心治疗下,多年后仍坚强地活着。这些,都是曾诚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他职业成就感的源泉。
“援青十年,有人说是坚守。但对我来说,是我离不开青海。”曾诚深情地说,“一方面是离不开患者的信任,我的微信里就有两个青海的患者群,我每天都会收到他们的咨询,他们的信任是我们做医生的最大动力。另外,我也离不开同事的关爱和关心。每次到青海他们都带我品尝青海的美食、带我去‘浪’了很多次山。在青海,我收获了很多友谊和关爱。我愿意为青海贡献力量,因为这里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
援青十年,见证高原医学进步
“援边是我20年来的心愿。”曾诚回忆起自己报名援青的那一刻,“当时,我刚从手术室出来,下一台手术又紧接着开始,我急匆匆地填好了报名表。”终于,踏上了这片既向往又陌生的土地,心中满是激动,但也夹杂着一丝不安——能否真正为这片土地带来帮助,作出贡献?
医疗设施不足、医疗基础薄弱、人才队伍欠缺……这些问题在十年前的青海省妇幼保健院尤为突出,虽然是个专科三甲医院,但实际规模仍然偏小。当曾诚通过院长了解到一年的妇科手术只有个位数时,他具象化地感受到了当地医疗条件的严峻,也更加坚定了帮助当地医疗人员提升能力的决心。
出诊、手术、带教、讲座……曾诚的身影忙碌于医院的各个角落。一年的时间里,他临床带教诊治门诊病人5000余人次,手术示范带教三级、四级疑难手术126台,开展新技术7项。在他和妇科同事共同努力下,青海省妇幼保健院妇科手术量、妇科年门诊量实现明显提升。
“我们医院的中医发展,也得益于曾诚。”青海省妇幼保健院院长赵成茂感慨地说道。曾诚初到青海时,医院里还没有中医科,也没有中药房,患者们只能到马路对面的中药批发市场去自行购药。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岭南罗氏妇科流派”的第四代传承人,曾诚主动牵头,成功建成了中药房,并协助成立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妇保科等科室。他还结合自己的丰富临床经验,针对青海高原地区干旱、寒冷、缺氧的独特气候特点,精心制定了40多个临床协定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推广,极大地提升了医院的中医诊疗水平。
挂职结束后,他依旧心系青海。积极推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青海省妇幼保健院建立了医疗技术帮扶关系,促进两地间访问交流。牵线联系国家级中医流派岭南罗氏妇科,挂牌成立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青海工作站。
10年的时间,青海省妇幼保健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床位从几十张增加到如今的300多张,手术量每年都能达到近千台,门诊病人总量和住院人次更是呈几何倍数增长。如今的医院,已经覆盖妇科、妇保、儿科、儿保、新生儿ICU和产科等多个科室,成为了一个专科链丰富的三甲医院。
2018年、2022年,曾诚分别成为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柔性引进领军人才、青海省昆仑英才计划杰出人才。“青海给了我很大的发挥空间,所有人都如此信任我们,给予我们认可和支持,那我更要践行‘守护青海这片广袤土地上民众健康’的承诺。”曾诚笑着说,“我与青海,其实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深情厚谊。”
以医带教,让先进技术在高原扎根
线上线下号源秒空、诊室外的廊道上坐满患者……这样的景象在每一次曾诚来青海坐诊时都会上演。“我每天最多能看60个病人,还要加上四五台手术。”望着诊室门口焦急等待的患者,他不禁深思,如何才能让先进的医疗技术在这里扎根。“即使我离开了青海,我也希望我的同事们能够继续运用我留下的技术和方法,继续为青海的患者服务。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发挥长效机制,关键在于组建一支留在青海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曾诚说。
为此,曾诚创立了“1+1+4”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1名高级职称人员专攻妇科手术,1名高级职称人员专注疑难病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诊疗,4名年轻医生管病床的同时,轮流到专家门诊跟诊学习妇科疾病的诊疗思路和规范。
作为医生,曾诚同时也是一位老师。十年来,除了讲座,病房、诊室、手术室……都是他传授知识的课堂。他将制作的讲课课件慷慨赠予医院,将宝贵的临床经验整理成模板,供医护人员学习;他精心制作了200多个手术视频,供医护人员深入钻研。他还多次邀请广东的专家赴青海开展讲座,并先后安排了127名医护人员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轮训学习。
“我从一个对基础操作都感到忐忑不安的新手,成长为了如今能独当一面的医生。曾诚博士功不可没!”提及跟随曾博士学习的十年历程,青海妇幼保健院医生梁未雯感慨万千,“这十年间,曾博士倾囊相授,从细微的缝合手法到宏观的诊疗思维,无不耐心细致地指导。在他的课堂上,我总能接触到最新的医疗技术,尤其是中西医结合在妇科疾病诊疗方面的先进理念。”梁未雯的成长历程,正是众多在曾诚指导下结出累累硕果的医者的一个缩影。
曾诚的教学不仅限于医疗技术,还包括沟通技巧。“我们要用患者听得懂的话来解释病情。尤其是女性患者,心思细密,更要多点耐心。”他常常强调,要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每一位患者的诊治过程中。“他很细致,语气很好”。这是患者们对曾诚的一致评价。
为了进一步推动青海省妇幼保健院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曾诚成立了青海省妇幼保健院“曾诚人才培养基金”,并四处积极募集社会友好人士捐赠。截至目前,曾诚累计向基金无偿捐赠和募集注资190余万元,受益专业技术人员138人次,表彰科研、新技术、新项目50项。
谈及未来,曾诚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医疗人才的培养和科研创新。“我们可以让青海的年轻医生参与课题,将他们的临床收获以科研的形式展示出来,帮助他们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升医生的诊疗水平,还能在医学教科研方面作出贡献。
“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更棒的身体,持续援青,守护青海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民众。”这是2023年曾诚在“曾诚人才培养基金”捐赠签约仪式上所言。十年里,他用实际行动践行承诺,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无私地洒在了这片高原之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