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记者 谭硕 文
4月12日,由沈阳博物馆、河北省易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联合主办的“易水寒光——易县大北城宋辽金银器窖藏展”在沈阳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以易县大北城出土的宋辽时期金银器为主题,共展出241件/套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观众可从中窥见近千年前古人的生活以及精湛的金银工艺,感受历史文化之美。
1986年,易县大北城窖藏在河北保定市易县大北城村被发现。一件绿釉陶瓮内,封存了金银器、玉器、琥珀、水晶制品等,共计400余件,以金银酒器、饰品为主,宋辽风格兼具。从史料和文物上分析,窖藏埋藏年代大约为辽末至金初,距今约900多年。
本次展览展品数量占该窖藏文物的九成以上,其中,一级文物16件/套,二级文物171件/套,既有璀璨华美的精巧饰物,也有墨书铭文的金银货币,以及晶莹剔透的水晶玛瑙,珠玑琳琅,极具古韵。
在“饰品”展区,金银折股钗、金龙头簪、梳子、耳环、钏镯、带具等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透过展柜,满池娇纹金栉、缠枝莲纹金栉、金凤银簪光彩夺目。作为一级文物,它们的造型和纹饰带有北宋气韵,显示出当时金银器工艺之精湛。
“货币”展区则展示了该窖藏出土的18件银铤和181件金箔。相关资料显示,在该批银铤公布之前,已知我国境内出土的北宋银铤有19件。该窖藏出土的18件北宋银铤,将已知的北宋银铤数量增加了近一倍。
沈阳与易县,地理空间相距700公里以上,但历史文化上紧密相连。据介绍,沈阳有2300余年建城史,建城之初称为候城,属燕国。而其当时的都城燕下都就在今天的易县。此次展出的数十件银碟都是素面平底花口,与其尺寸与形制大体相同的文物也曾在我省朝阳北塔天宫出土过。射灯下,金穿玉摩羯戏珠耳环精巧、温润。同时,也在沈阳博物馆展出的出土自沈阳康平的辽代黄金面具也有类似的摩羯耳饰。两件文物在此相遇,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辽代流行风尚。
4月12日下午,易县文物保管所所长李连柱以《光阴的褶皱——从陶罐烟火到金饰流光》为题,分享了古易州8000年文明的璀璨脉络。
据悉,本展览将展至6月20日。展览期间,沈博还将推出系列学术讲座、社教及专家导览活动。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