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北京代表团开放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正加快建设市行政副中心,“四套班子”已经决定明年率先搬到通州办公,同时将带动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到副中心。李士祥介绍,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市制定了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为重点任务的具体目标。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京历史城区保护也迎来了重大机遇。
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带来的15份提案中,有4份都是与历史文化城区保护有关。在他看来,应该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一契机,加大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力度,保住北京的文脉,尽量恢复古都风貌。
现状 胡同四合院大量消亡
“北京历史城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过去的整体之美,变成当前的残缺之憾。”单霁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北京作为860多年的文明古都,无论历史风貌,还是文化价值都举世瞩目。但令人心痛的是,北京历史城区已残存不多。
单霁翔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各种城市功能在中心区的集聚过程进一步加速,历史城区功能高度集聚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在历史城区内不断修宽大的马路,建高大的建筑,致使街巷肌理受到严重破坏,造成“规划性破坏”;随着在历史城区实施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胡同四合院大量消亡,又造成了“建设性破坏”。
单霁翔说,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北京历史城区范围内的传统遗存已经不足总面积的1/3,建筑形式和街道形态在时代、风格、尺度、规模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而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一些街区,也因为过多商业开发破坏了应有的原汁原味。
思路 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
“面对北京历史城区整体保护新的形势,要有新的思路与对策。”单霁翔表示,目前,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正在进入实施调整的关键时期,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历史城区“由聚到疏”的转身,特别是疏解城市功能,遏制“摊大饼”式城市扩张,实现从做“加法”到引入“减法”。
单霁翔认为,不久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对于历史城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有机更新”,是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提出的理论,它强调把旧城看作有生命的整体,要尽可能对旧建筑再利用,一定不能大拆大改,历史城区是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也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所,历史城区的保护是个动态过程,不可能冻结于某一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