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冉文娟)一只成年雌虎踱步走过,四只小虎紧随其后。到了镜头前,小虎崽们停了步,两只眼睛瞪得圆溜溜,像是在想:“眼前这是啥东西?”
这段“萌萌哒”的视频今年1月底在央视播出后大受欢迎。有观众在网上留言:“虎妈妈不容易,天寒地冻带着小家伙,要加油啊!”
同样不容易的,是这段视频的拍摄者们——由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生态学家葛剑平所带领的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国家级创新团队。
“一虎带四崽”的影像在世界范围内尚属罕见。可这段拍摄于2013年11月的视频,硬是被葛剑平捂了两年多才公开。为啥?用他自己的话说:做科研,要沉得住气。
自2005年起,葛剑平带领团队在吉林省珲春的中俄边界建立目前国际上最大的单个区域红外相机监测网络,样地面积达2万余平方公里。经团队研究证实,2015年在吉林与俄罗斯交界区域内,生存着至少38只野生东北虎和91只野生东北豹。
今年两会,葛剑平关注的焦点依然在野生东北虎豹的保护上。他带来了《关于建立“中国—俄罗斯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跨境联合保护区”的建议》。他说:“东北虎、豹横跨中俄两国疆域,两国联合保护,不仅能扩大保护区域,提升保护水平,还能在两国之间架起一座生态桥梁,促进友谊。”
葛剑平并不想被媒体“打扰”。十余年来,科研团队不乏重要发现,但几乎都沉寂于山野。直到2015年,他的团队才和东北虎、豹一起,出现在了媒体和公众的视线中。
“现在到了虎豹最困难的时候,再不‘宣传’,它们就饿死了。”今年两会期间,葛剑平对中新社记者说,目前,吉林东部中俄边境两侧不足4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存活的虎豹数量超出资源承载力的3倍。
“它们生活的地方太拥挤了,最要紧的是赶快给它们腾个地儿。”葛剑平说,该区域中60%的虎豹都是青壮年“小孩”,已进入了繁殖高峰期和快速增长期,而它们所栖息的领地远不能满足其生存需要。
这一虎豹种群,承载着虎豹回归中国的唯一希望。
迫在眉睫之际,2015年夏,民盟中央《关于实施中国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议》受到高层的重视,随后,东北虎豹保护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内容之一,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虎豹保护也带动了整个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这位生态学家并未止步于此,今年两会上,“生态经济”、“构建生态大国”成了葛剑平提到的高频词。
“给动物让出空间了,人吃什么?”葛剑平说,野生动物保护,核心在于解决人的生存发展问题,生态保护只有和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才可持续。
葛剑平建议,南非的野生动物公园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也要让保护区的老百姓依靠生态保护实现生态就业。
葛剑平呼吁,经济学家、企业家、媒体人……都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因为“生态保护绝对不仅是生态学家的事”。
葛剑平说,野生东北虎、豹的保护工作是一件“寂寞的事”,希望自己静下心来,持续下去。“我们已经做了十年,还会有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