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创新”一词的次数,几乎等于前两年报告中提及次数之和。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同样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全国人大会议间隙,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创新型企业集团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
记者:亨通集团从一家福利企业起家,最终成长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集团。企业也从江苏吴江一家小企业,目前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全球光纤通信前三强。创新,究竟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多大的作用?
崔根良代表:企业离不开创新,就像人离不开营养。举个例子,光纤预制棒是整个光通信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光通信产业链利润的70%在光棒,但光棒技术长期被日美垄断。我至今记得,在论证要不要上光棒研发项目时,有几位院士都曾劝告我,国内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光棒,最终还是没能拿下。
但是,企业要发展必须要创新,必须拿下核心技术。2006年,我们最终决定投资6亿元开发光纤预制棒。历经4年多艰苦研发,最终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从企业来说,也迎来了新一轮井喷式发展。
记者:对企业发展来说,创新是不是只意味着技术创新?
崔根良代表:这只是最基本的一项。关于企业发展,我们确立了四大创新转型目标,分别是生产研发型向创新创造型企业转型,产品供应商向全价值链集成服务商转型,制造型企业向平台服务型企业转型,本土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我们以创新驱动迈向高端,打破国外垄断,自主研发出2000多项专利,标准制定权150多项,达到了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并在全球市场占有15%以上的份额。
但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与德国、日本的智能制造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正全力追赶创建三化企业(工厂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制造柔性化),加快机器人、机器手、人机交互、智能互联的建设,力争打造成为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智能制造企业。
记者:所以,创新之路即使在亨通集团这样量级的创新企业中,也依然任重而道远。那么,作为民营企业家,您认为在创新之路上,政府如何更好地营造环境呢?
崔根良代表:目前来看,企业面临成本偏高问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主要体现在“三高”上:企业税费负担偏高;企业财务成本偏高,虽去年五次降息,但利率仍比美日韩高出一倍以上;物流成本偏高,中国物流成本高主要源于油价高、高速公路收费高,汽车运输无法降低成本。
作为民营企业,希望在“走出去”过程中,能享受到与国企同等的支持政策和待遇。据了解,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中,民营企业的投资占据近50%。但在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两优”贷款(优惠援助贷款、优惠出口买方信贷)方面,民营企业只拿到不足5%。
同时,我建议支持民营银行加快组建发展。2014年起国家首批批准试点了5家民营银行,但总量还是偏少,像江苏这样的经济大省,目前一家都没有。按照国务院提出的“成熟一家、设立一家”的原则,希望尽快支持获批组建更多的民营银行,以支持江苏民营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