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终身培训需要法律刚性维护
【两会聚焦】一百二十五位代表提交联署议案
呼吁为职业技能开发立法,明确政府职责、企业义务和个体权利
中工网北京3月15日电 (记者李瑾 罗娟)“我们建议,国家从法律层面确定劳动者职业培训制度,构建全体劳动者终身培训体系,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职业技能培训中的政府职责、企业义务和个体权利。”许振超代表今天证实,由125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签署的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开发法》的议案,已经正式向人大会议提交,为通过法律刚性维护劳动者终身培训权益再做努力。
据悉,这是许振超代表第二次领衔提交该项立法议案。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希望通过这一法律的制定,推动构建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评价在内的一套完整的职业技能提升规则,从而“凭借提高劳动效率带动劳动者收入倍增,在社会上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取向”。
许振超代表告诉《工人日报》记者,职业技能开发是重振制造业、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目前,发达国家大多建立了职业技能开发法律体系,从法律层面为劳动者终身接受培训提供了保障。
“国家未来的发展需要提高职工素质,技工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参与联署议案的山东菱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保安代表称,截至2014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为1.57亿人,不足城镇就业人员的40%,高技能人才只有4136.5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6.3%。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金硕仁代表强调,“重学历、轻技能,重文凭、轻能力”的观念尚未从根本上扭转,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不高,激励保障政策不完善,上升空间有限,导致技术工人断档现象突出。
包括125位议案联署者在内,多位代表委员也在两会上相继呼吁,必须高度重视劳动者技能培训工作。山东临沂供电公司高级技师邹兵代表称,一个工人从学徒到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至少需要10年时间,在此过程中,对政府的组织责任要求过于原则,对企业参与的义务没有法律的刚性要求,导致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的权利缺少有力保障。
作为《职业技能开发法》议案的发起者之一,人社部原副部长王晓初代表郑重提醒,当前,加快职业技能开发立法工作,有助于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稳定和促进劳动者就业。
许振超代表称,目前,发达国家大多建立了职业技能开发法律体系,无论是德国的《职业培训法》、英国的《就业和培训法》还是日本的《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都从法律层面为劳动者终身接受培训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