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有2.7亿农民工,进城了却没有城市户口,与城镇居民相比,他们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住房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这么庞大的群体,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却还萦绕着五种生存忧愁。快来看看政府工作报告如何为农民工出招解忧!
1. 愁落户
目前,一些地方流动人口的户籍仍不能跨行政区管理,农民工“有心却无力改变现实”;更为现实的是“农转非”落户后并没有根本触及公共文化服务制度配套,结果“到了大城市却没法生存”;落户制度门槛高,落户政策不够有力,导致农民工进城落户进展缓慢。
【政府工作报告】
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范围。居住证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要加快覆盖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使他们依法享有居住地义务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
2. 愁医疗
大城市好医院多,好医生多,看病更放心,这让不少农民工赞不绝口。但是,医疗问题确也是农民工的一块“心病”。新农合什么时候能更简便地异地报销,尽快终结“为看个病,老家和城市两头跑”的麻烦?报销比例能不能继续增大?大病医疗覆盖能不能更广?目前,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不高,农民工难以获得城市正规医院的医疗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
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健康是幸福之基。今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政府加大投入,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负担。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60亿元,增长9.6%。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范围,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药品流通等改革。在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从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