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那么,这份记录着全国26万名检察干警心血和汗水的“成绩单”是怎么出炉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记者独家采访了最高检工作报告起草组的负责人。
“报告起草工作正式启动是在今年元旦后,最高检成立了专门的写作班子。到3月13日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一共历时70多天。”该负责人表示,在检察机关,这份工作报告的起草规格是最高的,“曹建明检察长作为报告人,亲自主持、领导了报告的起草工作,并对指导思想、框架结构、重点内容、语言风格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了客观、全面地反映全国检察机关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和亮点,最高检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省区市检察院和最高检机关各部门认真总结2015年工作,认真研究2016年工作,形成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起草组收集的各地、各部门材料汇总起来有3000多页,最终形成了不足20页的报告文本。可以说,报告里的每一句话、每一项数据,后面都有几份甚至几十份完整材料作支撑。”该负责人说。
征求各方面意见,是报告提交之前的必经程序。今年,起草组不仅在检察系统内部广泛征求意见,而且还征求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领导同志,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领导同志以及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意见。2月16日、18日、23日,曹建明检察长密集召开三场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法学家以及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对报告和检察工作的意见。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报告征求的意见人数超过500人,一些意见、建议被吸纳进报告中,有的则被要求落实到工作中。
“广泛地征求意见,也让报告的修改工作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该负责人表示,今年报告从初稿到最终定稿,修改了将近60稿,仅曹建明检察长就亲自修改了30多稿,“检察长白天政务繁忙,大多利用晚上时间修改,最晚一次改到凌晨3点半。”曹建明检察长提出,报告要全面反映全国检察机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加强法律监督工作的情况,要体现20多万检察人员的心血,必须尽最大努力、追求最高标准。
为了让报告更直观、让代表委员以及社会公众更容易理解检察工作,报告也在形式上作出创新。“今年的报告除正文外,还包括5个附件:用语说明、案例说明、数据图表、情况图示以及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办理和落实情况。”该负责人介绍,这些附件都是为了让过去一年的检察工作更直接、更形象,“其中,首次介绍了代表委员意见建议办理和落实情况,列举了37项比较集中的意见建议落实情况,涉及代表委员723名(代表675名、委员48名)。”
数据是报告最核心的要素,也是代表委员和社会公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话题。据统计,今年的报告中一共出现了117个数据,远超2014年的90个和2015年的99个数据。“用数字反映工作、用数据支撑观点是最高检工作报告的传统。为了确保准确,每个数字我们都要至少审核5次以上。”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