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讨论会场,一场有关“培养大国工匠”的讨论正在进行。
话题是从“出国买买买”开始的。
“现在大家都爱去日本扫货。我觉得,如果国内的产品做好了,大家自然就买国货了。我有一次去德国一个工厂,工厂里机器非常老旧,可是照样能生产出世界一流的东西来,靠什么?就是靠工人高超的技术。国内技术工人太缺了!”话题最初是由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周中枢委员“挑起”的。
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守镇委员接过话茬,“现在都说打造‘大国工匠’,怎么打造?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工匠精神’,就是要沉下心来,培育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其实我们的工人是有这个传统的。” 李守镇委员讲了一件事,1991年他买了把红木椅,前段时间椅子腿有点晃,用拳头捶了几下后,马上就严丝合缝一点不晃了。这就是当年老师傅做出的产品,过硬。
周中枢委员说,应该大力宣传“干一行、爱一行”,像当年的工人,就有一个目标:当八级工。各行各业的职工都在本职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做到最好,就能生产出好产品。
来自企业的李海滨委员提出“质疑”:如果一线工人的收入上不去,又怎么能踏踏实实在岗位上钻研呢?我认为,打造大国工匠,还是要从提高高技能工人的收入做起。
李海滨委员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跟一位德国总工程师聊天,他骄傲地说:我儿子比我强。问他儿子干什么的,他说是一个制鞋企业的技师。“我很震惊:技师怎么会比总工程师强呢?”后来再聊下去,才知道父子俩的收入差距很小,那个技师比这个总工程师月薪只少一点点。
现场再次陷入热烈讨论,委员们都在为怎样培养“大国工匠”建言献策。
一位委员说,培养“大国工匠”,要有3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承认工匠在劳动创造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在分配中要体现工匠的价值,否则培养“大国工匠”就成了空口号。三要在社会上营造尊崇工匠的氛围。
“去年的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工人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说明我们工人的技术并不差。”有委员建议,要把学徒制的传统恢复起来,还要加强宣传,“学历重要,技能同样重要”。
“你们讲得我坐不住了,我必须要插几句。”好不容易争得发言机会的张华荣委员来自民营企业,他说,企业要长远发展,技术沉淀很重要,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今后还是要加强技术传承……
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句:“看来大家都讲得热血沸腾了!”会场笑声响起。(中工网记者 陈晓燕 彭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