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蚌埠市市长白金明接受新华网记者的专访。新华网 陈杰摄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庞清辉 鲍晓菁)将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列为国家级重大发展战略之一,是这 3 年全国“两会”安徽、江苏、河南等代表团每年都呼吁的主要建议。如何用五大发展理念来引领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全国人大代表、蚌埠市市长白金明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了新华网的专访。
在安徽省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绿色发展”;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推动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绿色发展,打造安徽发展新增长极”。 2016 年“两会”上,《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中就提到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
“当前亟待打破部门和行政区划界限,制定一个全流域的总体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充分挖掘淮河流域的发展潜力,使其成为扩大内需的一个战略重点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白金明说。
中东部地区的“发展短板”
淮河蜿蜒千里,古代与江、河、济齐名,并称“四渎”。作为我国的第三大河,淮河横跨中东部地区豫皖苏鄂鲁五省 40 个地市、 180 余个县(市),辐射 1.8 亿人,流域内的人口密度 5 倍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内耕地面积占全国 12% ,提供商品粮占全国 25% ,是国家粮食产能建设重点核心区,矿产、航运、岸线、文化等资源非常丰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能源支撑等做出了巨大贡献。
淮河流域有着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存,相传“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肥沃之乡。 7300 年前,位于蚌埠的双墩文化中的刻划符号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第一个王朝 —— 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的儿子启,而大禹治水活动的主要区域就在淮河。管子、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等中国古代大思想家都生于斯、长于斯。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曾是历史佳话,但长期以来,淮河水患治理仍需持续加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育程度不高,生态环境压力大,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发展短板”。
过去,由于水旱灾害等自然条件影响,淮河的治理长期以蓄洪、排洪、减灾为主,淮河水和岸线整治利用及流域绿色开发一直相对滞后,其经济社会发展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淮河流域毗邻长三角、辐射环渤海,公、铁、水交通干线密布,是不可替代的中原枢纽和战略要冲,但由于长期缺乏流域统筹规划,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流域内防洪、灌溉与航运之间,农业、工业与交通之间,未能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和交通运输自成体系,人为割裂了上中下游之间的经济内在联系,淮河流域逐步成为了我国中东部地区夹在经济社会发达的长三角和环渤海之间的区域发展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