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调查】让员工与企业在对话中受益
——俪人鞋业(福建)有限公司外来工访谈录
“新员工最低保底工资1800元,工资涨幅根据不同岗位分别确定在5%~15%的范围。”记者几天前来到福建漳州长泰新泰开发区,在合资企业俪人鞋业(福建)有限公司,了解一场刚刚结束的工资集体协商全过程。
工会主席林敏告诉记者,上月中旬,工会与企业进行了一场工资集体协商,在双方达成一份相对满意的协议。
“企业本来就有一项年工资增长机制和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只不过是现在将这个标准提高了。而且,协商的过程是在一个平静探讨互相理解的气氛中进行的。”
“企业与职工达成协议的基础是思想。”林敏这样理解协商顺利的原因。对此她还搬出一叠公司员工写的合理化建议表给记者看。她告诉记者,公司合理化建议与“总经理信箱”是企业广纳众言的两条平行线,员工对于企业尊重自己意见的做法反响很大,员工发现企业对自己说的话能虚心听取,就越说越想说。
通过这一叠合理化建议,记者看到了大大小小的许多很有意思的建议。如:建议改变员工宿舍门口垃圾桶摆放的位置,建议在发工资那天放假,让员工去给家里汇钱等。建议中一半以上是有关生产管理的内容。
记者匆匆浏览一遍,找到这样三份:一份表述得最详细,是所有建议中最长的;一份最有条理,一二三让人一目了然;一份比较简短,却有些诗意。这三位建议人分别是注塑课的方建、中底课的朱修正、面料课的郑丽娇。他们一个70后、两个80后,虽然文化程度高低不同,反映的却都是出于一个相同的出发点,将对职工有利和对企业有利这两者摆在了一起。
方建:“员工都是本份的,公司重视你的想法,他就会从对自己有利,也对企业有利的地方去想,对员工有利大家才能安心,对企业有利才能相互依托。”
来自江西九江的方建是个80后,是注塑课的一名班长,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2008年进入俪人企业。注塑课是公司唯一需要上夜班的车间,在员工流失率较低的俪人公司,注塑课是一个特例。方建在建议上写明了注塑课员工流动性大的三点原因,看起来像是一个微观的招工难题分析:一是上班连续时间太长;二是上夜班与上白班津贴没有差异;三是干得累拿得少,员工对岗位工资设计不满意。
方建说,由于这些原因,注塑课员工许多人春节回去就不再来了。“作为班长,又得从头带新员工,这样一是自己很累,二是产品质量没有保证。”
方建告诉记者,他一直在想怎样改变这个局面。开展合理化建议时,他就将想好的建议写出来,他的措施也是三点:一是增加人手,分成四个班,每天三个班,这样就能保证一天不超过8小时;二是提高夜班津贴;三是提高注塑课的岗位工资。
方建提出建议后,人事部就有了答复,表示会增加夜班津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在公司员工大会上,他还受到总经理的表扬。
记者感言:企业与职工不仅仅是在协商时进行对话,而是要在平时互相对话,这样企业与员工才能相互取信,相互信赖。
朱修正:“员工喜欢的管理不是吆喝,而是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员工与企业都是一种相互的回报。在企业中,要让员工相信他自己也是管理者。”
有一条提高管理水平的建议,是用记叙式手法写的,写得很详尽。建议人是来自江西九江县新和镇的朱修正,一名70后的课长。“管理就是要理解别人的难处。”多年的打工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一个成熟的感悟。他建议公司在用人方面不能只看学历,“许多实干的人,也许学历不高,但动手能力强,反之有的人学历高,但只知道吆喝别人做这做那,底下人做的对错他浑然不知,我觉得这样的人不配当管理人员。”
朱修正认为,当课长,一是自身要有过硬的技能,二是会与人沟通。他告诉记者,他手下的工友多数是80后90后,他觉得这些年轻工友有更开阔的眼界,更时尚的想法,他们接受的新事物更新、更快,自尊心也更强。“对于新生代打工者而言,他们最不希望的管理就是被吆喝。”
朱修正建议,一个好的管理者要学习,要有管理方案。企业将员工交到你手里,不是支使他们,而是耐心细心挖掘他们的潜力,发挥他们的作用。“一个管理者最主要的品格就是沟通,你不能沟通,员工就不会接受你,如果自己本身技术业务又不熟悉,硬指使手下干活,还会引起反感。员工一旦对一个管理者产生反感,就可能对整个企业产生反感。”
记者感言:或许,职工本人对于管理的认识与体会,远远超过各种管理理论本身。沟通不仅仅是为管理服务,沟通本身也是管理。而且,管理不是一方对另一方,是双向的交流。
郑丽娇:“学习是企业最好的氛围,员工的气质会发生改变,企业的气质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会融汇得很好。”
“希望公司组织员工向职工书屋捐书,让员工可相互交流,提高个人素质。”这是郑丽娇的建议。她是个80后,学的是电子专业专科,进公司三年了,现在岗位是文员和车间统计。谈及当年为什么会选择到这家公司,她说有两个原因:一是企业对于员工工资每年提升百分比写得很清楚,另一个是企业员工文化生活的空间比较大,比如有职工书屋和电脑室等。
她说,公司员工到职工书屋很方便,能看到自己喜欢的杂志。她告诉记者,许多员工下班后也喜欢到书屋去,坚持把读书当爱好的工友进步都很明显,“这从培训后写的感想中就能看得出。”
在厂宿舍住的那段时间,她和许多人一样与书屋结缘。但慢慢地觉得,书屋的书不够多,不够丰富,而让公司不断购书也不现实,可能还不合口味。她了解到,喜欢读书、买书的工友不少,他们看完往往就扔一边了。“如果工友们将自己读过的书捐到图书室,这样每人捐一本,全公司就多了六七百本书,而且大家的年龄、兴趣差距不大,看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书,会更有兴趣、更有收获。”
郑丽娇说,一个企业的书屋如果能发挥好作用,会形成一个学习的气氛。企业最好的氛围就是学习,有这个氛围,大家就会相互交流,就会发现不足,就会有想法,有创新,有目标。“比如我们车间,新上一条线,管理层的都会主动到岗位去体验新的操作方法,观察与工艺的不同之处,交流彼此的心得。”她觉得,养成读书的习惯,会使员工更自觉、更积极、更主动。
记者感言:企业的发展,是员工与企业对话的结果;企业文化的核心,或许就是经营员工与企业的对话。企业是经济组织,员工都是理性经济人。让员工有“思想”,并围绕着“有利于自己,有利于企业”想点子、想法子,这其实是一种“有序”,是一种“气场”,更是一种“平衡”,一种“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