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08日 星期一

【走笔】做回自然的孩子

“在孩子心中播撒绿色的种子,将是我们对自然最好的回报”

■蒋 菡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08日 06版)

一次在山区采访,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拿了个塑料瓶在地上画画——把瓶子灌满水,在瓶盖上戳个口子,倒置瓶子,水从小孔流出来,用这细细的水流做笔,一条摇头摆尾的小狗出现在水泥地上。

那一幕一直印在我脑海中。有一颗会玩的心,一切皆玩具,快乐也不难找。

用旧布头缝个沙包,用废纸做个飞机,这些信手拈来的材料自制的玩具,给我们的童年带来过无穷的乐趣。现在的孩子们,有了各种各样昂贵的花哨的玩具,而快乐却未见得增加。

自制的玩具不仅能激发创意,还可以远离一些污染。近日,一家环保机构公布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市场上大量存在的塑料玩具,含有危害儿童健康的邻苯二甲酸酯。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彩色玩具还含有多种危及健康的超标重金属。

我小时候玩具很少,对于童年印象最深的是那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体验。抓那些一碰就会蜷成一团的皮球虫,用蚯蚓做诱饵在水沟里钓龙虾。或者,在夏夜,到树丛里捉来一只只萤火虫,放入透明的空药瓶,搁在蚊帐里,让它们一闪一闪地点亮梦乡。或者,在雨后,光脚踩在软软的泥地上,那黑黑的泥土滑溜溜地从趾缝间溢出,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喜欢那种感觉,也许是天性中对泥土的热爱吧!

那样的童年,不富足,却有足够多的乐趣,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是无比诱人的美好。而现在的孩子,更多地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却离自然越来越远,以致产生了“大自然缺失症”这个新鲜的名词。

“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这个说法是由美国作家理查德·勒夫在2005年提出来的。他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人类是自然的孩子。

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可我们与养育自己的土地日渐疏离。5月29日,一场有关城市儿童自然缺失症的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告诉我们,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城市儿童普遍患有的一种“病”,具体表现就是儿童与自然的关系断裂,这导致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症状,包括儿童肥胖、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等。

一本名为《我爱泥巴》的新书则是开给“自然缺失症”的一剂处方。书中的52种开放式户外活动能够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如何观察和欣赏最基本的自然趣味,而这些趣味就来自于手沾泥、脚踏水的体验。

没有走进田野,如何知道麦浪滚滚的壮观?没有亲吻泥土,又如何知道自己与土地的血脉相连?只有接触才能了解,只有了解才能热爱和敬畏,只有热爱和敬畏才会珍惜。

正如知名环保人士梁从诫先生曾说过的:“没有孩子会生来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野花和小鸟。如果他们茫然,那是现代生活对童心的扭曲。在孩子心中播撒绿色的种子,将是我们对自然最好的回报。”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