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10日 星期一

【大众话题】复旦“缩招”的信号

□徐 娟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10日 03版)

据6月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经教育部批准,今年复旦大学计划招收2840名本科学生,这比2001年的3440人减少了将近五分之一。据了解,2005年至今,复旦大学本科招生计划每年减少100人。

与复旦大学实施招生“瘦身”计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高校依然想方设法扩大招生规模,并以此作为自己是否“做大”的标准。

由此,不得不佩服复旦大学缩招战略的敏锐目光和前瞻策略。主动缩招,至少发出了这样一个积极信号:将办学理念由“大而全”转向“强而壮”。这值得国内不少高校认真反思,且扪心“三问”:

一问“我是谁”——找准位置。现在国内高校办学模式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特色不鲜明,“研究型、综合型、创新型”、“办世界一流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等关键词,被不少高校简单组合为其发展目标。因此,高校完全有必要对自身发展历史、发展特色、办学规模等进行梳理,重新审视确定自己的定位,适应社会对教育分工的需求,避免盲目攀高或趋同办学。

二问“我要干什么”——把握自身要求。过分追求大而全,是当前高校建设中的一个通病。文史类高校设计算机专业,理工类高校设艺术表演专业,地质学校开办法学专业,医学院搞起了文秘专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目标似乎只有一个:跑步向多科性甚至综合性大学迈进。由此带来的是,发展战略朝令夕改,学科建设随时调整,校园建设更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治校办学往往是追着“热点”走,甚至是跟着感觉走。如此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自然堪忧。

三问“我能干什么”——办出特色。今后高校竞争力拼的是内涵质量,学校特色就像企业的招牌产品。创建于1967年的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在校生仅8500人,只有7个学院,规模并不大,但该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在全美数一数二,谁能否认它一流大学的地位?如果国内高校还一味停留在盲目增加专业和扩招上,将来恐怕有被淘汰的危险。

愿复旦大学的缩招之举能给更多高校以有益的启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