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14日 星期一

锐意进取的领航人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有诗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14日 04版)

杨有诗董事长在表彰会现场留影

董事长、党委书记杨有诗(左二)在向莆铁路戴云山隧道掌子面检查指导工作

作为世界500强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国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自2001年改制以来,企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承揽任务增长6.5倍,完成产值增长7.8倍,实现利润增长17倍,国有资产净值增长36倍。最近5年,企业经营业绩大幅跃升,产值利润率提高280%,净资产利润率增长超过100%,技术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分别为全国建筑业平均水平的7倍和8倍。2009年在入选山东省100强的建筑业企业中排名首位,涌现出一批“十四局品牌”的亮点工程,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集团“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强企富工”的发展目标,强调要做优做实拓展高端板块、加快“走出去”扩张海外市场、精耕细作提升改造国内传统施工板块,把集团公司打造成建筑商、房地产商和国际承包商三位一体的现代强优企业集团。中铁十四局集团由一家兵改工企业发展为国内外知名的强优企业集团的非凡历程,作为现任的董事长、党委书记和企业改制后的首任总经理,杨有诗倾注了太多的心血、智慧和汗水,自然是最有力的见证人和主导者。

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恰似长河奔流,总在那么几个特别的拐弯处,留下深深的印记,飞出朵朵浪花。

2001年,前身为铁道兵第四师的铁道部十四工程局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更名为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年底,杨有诗走马上任,成为企业改制后的首任总经理。他团结和依靠广大职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科学管理、务实拼搏,引领企业实现了大发展。集团公司现已发展为拥有员工15000多人,年施工能力达230亿元的强优企业集团。近年来,集团公司3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施工企业”,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技术创新先进单位”;“十一五”以来,相继获得“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优秀企业”、首批“全国建筑业AAA级信用企业”和“全国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杨有诗本人也先后获得了“山东省优秀企业家”“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家”“全国优秀建筑业企业经理”“全国优秀项目管理工作者”、铁道部“火车头奖章”和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今年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探寻个中奥妙:“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是其引领企业实现大发展的不二法门。

战略创新 , 引领率先发展

企业改制初期,作为兵改工企业蜕变而来的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仍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缺陷和弊端:企业底子薄、积累少,与行业竞争对手发展目标雷同、产品相同、技术相近,比较优势不明显,企业发展困难重重。

对此,杨有诗及一班人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果不能把好企业发展脉络,没有科学的战略抉择做引领,企业发展将举步维艰。

于是,中铁十四局集团坚持以施工总承包为主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理性经营,精细管理。同时,依托主业,积极向产业链条高端发展,开辟企业生存发展的多条通道,形成了"1+4"创效板块--即传统主业+项目代建、房地产开发、资本运作和海外经营的创效模式;形成了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并举、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相互促进、专业化结构日趋合理的发展态势,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0年底企业净资产比2001年改制评估时净增长36倍,“十一五”期间承揽任务、完成产值、实现利润总额分别完成规划目标的177.1%、142.21%和202.05%。仅2010年,集团公司承揽任务、完成产值和实现利润总额就相当于“十五”期间三项指标的总量,企业总资产复合增长率为33.16%。企业经济总量发生了巨变,经营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增强。

步入“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杨有诗多次强调:“十二五”时期,十四局集团要贯彻“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上水平”的方针,坚持多元化、高端化和国际化的经营策略,调整经营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加快“走出去”步伐,开辟替代市场,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努力形成国内工程承包、基建投资和海外经营“三分”格局,将十四局建成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一体化、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国际与国内一体化,盈利能力强、管控水平高、抗风险能力强,国内一流、国际化经营的建筑企业集团。

管理创新 , 推进科学发展

“资源约束功能,功能整合资源并释放于架构。”遵循这一管理原理,杨有诗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努力使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生产要素配置、管理流程变革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在通过一系列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转变,生产要素整合和管理流程再造后,集团如同一台庞大机器,各个齿轮彼此咬合联动,高速运转而又井然有序,从而保证了企业按照既定的战略目标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扁平化的原则整合组织结构。为使企业组织结构更加适应市场、便于管理和突出效率,近年来,杨有诗推动集团公司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了“两个直管”(公司直管项目,项目直管劳务)“两级一体化”(集团公司直管项目取消了工程公司管理层,由局指统一管理和核算)“辅业改革”和重基层、打基础(加强架子队建设)等一系列组织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两个直管”有效收缩了管理链条,减少了管理信号流失和衰减,形成“一级管理,二级核算”的扁平化项目管理体制;部分集团公司直属项目实行的“两级一体化”管理体制,减少了工程公司管理层,业务向集团公司指挥部集中。通过推进辅业改革分流,削枝强干、精干主业,4个参与改制分流的辅业单位全部实现“零失业”,堵塞了亏损漏洞。

按照专业化的原则整合生产要素。集团先后进行了改组水电公司、重组路面公司、盾构公司并入隧道公司等一系列专业化重组。目前13个工程公司中专业化公司达10个,形成了隧道(盾构)、水利水电、电气化、路面、房建、砼预制、铺架制梁和深水桥梁等专业化施工队伍。

按照精细化的原则整合管理流程。按照“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的思路,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入手,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变革措施:2002年进行“源头工程”整治,2003年推进企业内部市场化建设,2004年确定专业化取向和特色经营思路,2005年突出解决经营粗放和管理粗放的问题,2006年至2010年持续推进完全责任成本管理,2011年深入推进“项目管理效益年”活动。目前,基本实现了管理费用和项目成本“双降低”,主营业务和净利润率“双提高”。

科技创新 , 支撑持续发展

杨有诗认为,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必须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因,把培养与储备科技人才、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性与能动性作为科技创新管理的应有之义。

在杨有诗的大力推动下,中铁十四局通过制度建设为科技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通过改进工装设备为科技开发提供平台,使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发明和创造逐渐增多。

通过制度建设为人才成长提供平台、创造氛围。集团公司制定和实施了技术专家和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优秀项目总工、优秀技术工作者和优秀技术能手的评选办法,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专家队伍,形成了以集团公司、子(分)公司、项目部总工程师为首的三级科技开发体系。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在人才总量、专业结构和学术层次上都有大幅提高。2001年技术人员总数为2127人,其中教授级高工3人,高工89人,工程师556人;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9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950人,技师562人、高级技师128人;具有一级注册建造师636人794项,是中国铁建系统拥有一级建造师最多的单位。

拥有一大批技术先进、成熟配套、性能优良的工装设备。集团公司现有盾构机、旋挖钻机等各类施工装备3159台套,总功率45.98万千瓦,技术装备率11.72万元/人,动力装备率28千瓦/人,分别为全国建筑业企业平均水平的7倍和8倍,形成了隧道、地铁、盾构、深水大跨桥梁、水工隧洞、铁路铺架、公路路面及轻轨工程等多类型机械化作业线。

施工能力在攻难克险中不断提升。桥梁工程实现了多种基础类型、结构形式、跨度、施工方式的飞跃。先后完成了多项大江大河、跨海大桥和深水、高墩、大跨度桥梁施工。隧道工程施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迅速发展到每年完成隧道工程80延长公里的施工能力。地铁施工更是异军突起,精品工程不断涌现,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广州东站、北京地铁五号线三合同段均获鲁班奖,其中前者是国内第一项地铁工程鲁班奖。被誉为“中国铁建水下工程扛鼎之作”的南京长江隧道也已顺利建成通车。

初步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京津城际铁路完成了我国第一片32米900T级双线整孔箱梁的制造;率先建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博格无碴轨道板预制生产线,制造精度达到0.1毫米,填补了国内高速铁路轨道板生产的空白;生产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50公里高速岔枕。承建的南京过江隧道是具有超大直径盾构、水压高、地层透水性强、地质风险大等世界级技术课题,成功化解30多个风险点,攻克破门入洞、穿越超浅埋层、高压进仓刀具更换、超大直径盾构机近距离超越、破门出洞等世界级技术难题。近年来,集团公司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15项,专利14项,国家级工法6项、省部级19项;荣获国家级优质工程28项,其中鲁班奖15项;省部级优质工程122项;国家级用户满意工程6项;“建国60周年百项经典工程”5项。

文化强企 , 保障和谐发展

“企业文化决定企业成败”。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技术可以买,管理可以学,而企业文化不可购买、模仿。杨有诗和领导班子成员充分认识到:企业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实现由强制执行的制度管理到自我约束的文化管理的转变,才能达到企业管理的“无为而治”。

集团公司党委把文化强企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事摆到重要位置,制定了《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坚持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考核、资金计划同步安排等,不断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集团发展目标之一和实现发展目标的保证措施之一。

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从2003年起步,2004年强力推进,2006年定为“企业文化建设年”,列为党委的七大重要工作之一。“十一五”规划,还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重要目标。集团公司党委多次召开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会,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工作方针和主要内容、项目文化建设标准和评比表彰办法等。

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强力推进,坚持抓好《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实施,通过对集团各重点项目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使得企业文化形象识别系统趋于统一;为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与中国企业联合会合作,通过对集团公司各大项目的调研,建立了集团公司安全文化模块。大力抓好安全文化模块的贯彻落实和推广应用工作。把安全文化融入施工生产,大力倡导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让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的理念落到实处。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铁十四局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已从局部走向系统,从表层走向深层,从传统管理走向文化管理,有力地促进了企业“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评为建国60周年“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十佳单位”和“企业文化建设百强企业”。

近年来,杨有诗带领他的企业员工,沉着应对阿富汗"6.10"遇袭事件,圆满完成赴川抗震援建任务,树立了企业勇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2009年,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科技含量最高、结构最复杂、工期最紧张的广州新客站大会战中,杨有诗亲自组织队伍增援,迎战任务最重、难度最大、条件最差、困难最多的区段,率领员工在73天内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奇迹。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资源,已成为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和保持企业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登高星河近,创新天地宽。“诚信、合作、创新、卓越”的经营理念,“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的企业精神,正激励着杨有诗和他的团队九州揽月,四海扬帆,一路高歌,乘风破浪,奔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撰文:于斌 张勇 何山 摄影:张勇 耀恩)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