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14日 星期一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雪域脊梁】强巴遵珠——283个孤残儿童的“阿爸”

■新华社记者 郭小兰 熊红明 觉果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14日 08版)

这是一个大家庭,100多个不同民族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们非亲非故,却亲密无间、血肉相连。6月的一天,在夏日明媚的阳光下,记者走进了位于拉萨市区的这个“大家庭”——拉萨彩泉福利特殊学校。

这是西藏最早也是唯一一所专门收养孤儿和残疾孩子的民营福利学校,长方形的大院里,两侧是镶着藏式花边的浅色二层小楼。走进院子,迎面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几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正在水池边互相帮助着洗衣服;远处3个孩子手拉手走来,陪同我们的格桑曲洁告诉我们,中间那个小弟弟眼睛是看不清的,“姐姐和弟弟”平时就这样牵着他的手和他一起玩;一个穿着粉红连衣裙的小女孩走过我的身边,她表情木讷、怪异地舔着手中的碗,她走进了孩子们中间,孩子们友善平等地接纳着她……

这些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亲人,但在这里他们找到了生命中最亲的人,他们的第二个“阿爸”——年近七旬的强巴遵珠。

“我选择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强巴1947年出生在拉萨一个普通家庭中。

1952年,年幼的强巴被父亲送到了哲蚌寺当喇嘛,直到1959年强巴才回到家中。而后强巴进入了一个街道小厂,成为一名制鞋工人,在这里强巴遵珠一干就是几十年,从工人、会计、一直到厂长。那时厂里有4名残疾工人,强巴遵珠亲眼目睹了他们生活的艰难,他也时常遇见一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境遇十分可怜。

“我没有多少文化,但我很爱思考,我经常思考人生的道理。”强巴遵珠对记者说,“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我选择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1990年,在原来鞋厂的基础上,强巴遵珠开始筹备建立孤残儿童学校,1993年拉萨彩泉福利特殊学校正式成立。

学校成立了,生源从那里来呢?强巴写了很多宣传单,发到很多基层政府单位,但很久也没有回音。强巴遵珠等不及了,干脆自己带了几个同事下乡找孤残孩子,在林周县边远的一个小村子,村民看他们几个人开着汽车四处打听,有人上来问他们,“你们是不是做生意的?”强巴回答道:“我们是找孤儿的,你们这里有没有?包吃、包住,还免费受教育。”这个消息在村子里传开来,很多孩子排起了长队,经过筛选,他们带走了3个孩子。

就这样他们领回来35个孤残孩子,他们中的一些人现在还留在校办工厂工作。从那开始到现在,彩泉学校先后接收了283名孤残儿童,目前在校孩子148名。

给失去亲人的孩子一个幸福的家

“当、当、当……”下午两点,一名大男孩敲响了挂在教室屋檐下的半截铁管。本来在电教室看电视的孩子们欢笑着跑向食堂,几名腿脚不方便的孩子由其他孩子搀扶着慢慢走向食堂。

“阿妈”巴桑拉姆说:“今天是休息日,下午两点学校食堂会给每个孩子发一份零食。”

巴桑拉姆今年40多岁,负责148个孩子生活管理,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妈妈”。她也是一名孤儿,为了照顾孩子们,巴桑拉姆已经打算今生不嫁,为孩子们服务一辈子。

食堂里,两筐红艳艳的苹果,孩子们很有秩序地排队,年龄小的孩子和身体不方便的残疾孩子最先从老师手中领到苹果。

双胞胎姐妹疆村康珠和曲米拉姆也领到了属于自己的苹果。2009年7月,只有3个月大的双胞胎姐妹疆村康珠和曲米拉姆从老家甘肃玉树县来到彩泉学校。强巴遵珠为她们取名“疆村”和“曲米”。在藏语里,“疆村”就是彩色,彩虹的意思,而“曲米”则是泉水的意思,姐妹俩的名字合起来就是“彩泉”的意思。

疆村康珠和曲米拉姆在学校健康地成长,老师和孩子们都很喜欢她们。强巴遵珠更是疼爱有加,每天都要抱一抱小姐妹俩,即使出差也要打个电话听一听疆村康珠和曲米拉姆稚嫩的声音。

在彩泉学校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双胞胎姐妹这样的经历,在这里不论是哪个民族的孩子、身体是否健康他们都一样感受着“阿爸”的爱,孩子们也同样地敬爱“阿爸”。

凡来到这里的孩子都享受到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学校除对年幼的孩子进行六年制的义务教育外,对年纪较大的孩子,还根据他们的特点,教他(她)们学习藏纸、藏香、制靴、服饰等藏族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初高中后升入别的学校的孩子,放学后仍然回到这里吃住,甚至到了大学,彩泉学校也负责他们的生活。“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有什么困难就来找阿爸。”强巴遵珠说。

“ 彩泉 ” 要在西藏永远存在下去

“我越来越老了,孩子们的个头也越来越高。”强巴遵珠用手指着自己的脑袋说,他今年60多岁了,身体也越来越不行,彩泉学校的事业必须有人来接班,这让他感到很着急。

“彩泉学校要在西藏永远存在下去,因为失去了亲人的孩子们需要它。”强巴遵珠颇为坚定地说。

为了让彩泉学校能够永久办下去,强巴遵珠在148个孩子中挑选了16个孩子与自己的儿子、女儿一起组成了“未来彩泉18人小组”。

“未来彩泉18人小组”中,有的孩子还在上高中,有的已经上大学。强巴遵珠告诉记者,这些孩子是他精心挑选的,从能力和素质上都进行了专门的组合安排--想报考师范院校的孩子,毕业后就回彩泉学校当老师;已经在大学学企业经营管理的孩子,将来负责管理工厂经营;学财务的孩子负责学校的财务管理……

作为“未来彩泉18人小组”成员,扎西曲宗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因为他们身上寄托着“阿爸”强巴遵珠最大的愿望:把彩泉学校能永远办下去,让失去亲人的孩子永远有一个温暖的家。(据新华社拉萨6月13日电)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