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15日 星期一

【走笔】“蓝天不蓝”的原因

掐灭手中的烟,选择绿色出行,减少化石燃料使用,要改变“蓝天不蓝”的现状,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实习生 孔芳晶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15日 06版)

镜头里是蓝天下的路人带着墨镜仰望天空,镜头外是“蓝天女孩”卢为薇以快乐的方式参与环保的态度。用一台傻瓜胶卷式照相机记录北京的蓝天数量,在卢为薇此前所拍摄的365张照片中,北京有180天的天空呈现蓝色,而非官方公布的285个“蓝天”数量。

虽然北京市环保局相关人士表示,“蓝天”的概念是空气质量达标天,并非蓝色的天空。但是,相信人们更关心的是为何“蓝天不蓝”。6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的李强给出他的答案:“蓝天不蓝”的现象与PM2.5污染密切相关。

可能人们听到最多的是“可吸入颗粒物”,即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其实PM2.5就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粒径小于10微米的污染物能够聚积在肺部,危害人类健康。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因此也对人体危害最大。

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地区,其中北京的PM2.5值最高。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PM2.5小于10是安全值,中国的这些地区全部高于50,接近80。

PM2.5最主要的来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例如日常发电、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这些残留物中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包括散播到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对于酷爱户外活动的人们来讲,要尽量避免在PM2.5污染严重的区域和产生PM2.5的高峰时段活动。

由国家卫生部推出,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新增加“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这一规定若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将是人们健康的一大福音。

室内空气中的PM2.5来源有室外空气流入,取暖、做饭燃料的燃烧,被毯、衣物的沉料以及烟草烟雾等,其中烟草烟雾所占比重最大。国外研究发现,在有人吸烟的室内,来源于二手烟中的PM2.5占室内PM2.5总量的87%~93%。烟草烟雾中的细颗粒物含有约7000种化合物,有至少69种致癌物及172种有毒物质。

据统计,我国72.4%的非吸烟者经常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中,女性与儿童是二手烟暴露的主要受害人群,每年约10万人死于二手烟暴露导致的疾病。我国人群如此高二手烟暴露的原因有很多:男性52.9%的高吸烟率、公众对二手烟的危害认识不足、相关法律不完善。今年《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实施是一个不错的契机,希望烟民能尽量为他人考虑,掐灭手中的烟。

掐灭手中的烟,选择绿色出行,减少化石燃料使用,要改变“蓝天不蓝”的现状,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