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22日 星期一

随着中国围棋国家队新一轮教练员竞聘的展开,“国家队集训”这一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将在中国围棋的整体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特别关注】集体帮扶 弈坛生辉

■本报记者 李元浩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22日 08版)

从2009年至今,曾自诩为“正值当打”的俞斌就明显减少了参加围棋比赛的频率,转而以“局外人”的身份去凑“热闹”——从2007年出任国家女子围棋队教练到2009年出任中国围棋队总教练,俞斌在角色转换中游刃有余……

今天,记者从中国棋院获悉,国家围棋队新一届教练员竞聘工作已经启动。经过竞聘报告陈述、回答提问、投票、考察和公示等环节后,包括1名总教练、2名男队教练、1名女队教练及1名国少队教练在内的新一届国家围棋队教练组即可出炉。

自2005年国家围棋队进行教练员公开竞聘至今,马晓春和俞斌分别成为前两届国家队教练组的“掌门人”,并率队取得了不俗成绩。对于已经延续了50年的“国家队集训”模式,中国围棋界显然推崇备至。正如围棋元老王汝南所说:“国家队需要核心来加强训练和管理,让棋手的研究更系统更有针对性。在其位谋其职,国家队教练组的责任重大。”

“ 集体帮扶 ” 效果明显

对于国家围棋队的成立,围棋元老陈祖德记忆犹新,“新中国的围棋运动从一开始,就有‘集体帮扶个人’的优良传统。1961年成立国家围棋队,保证了围棋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得到稳定发展。”

虽然中国围棋国家队成立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但国家队教练员进行公开竞聘却是近几年的事——2005年,为了加快中国围棋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在国际大赛中争取佳绩,中国棋院决定对国家围棋队教练组进行公开竞聘。曾为中国围棋夺得第一个职业围棋世界冠军的马晓春,在和刘小光的竞争中胜出,当选教练组长。当时的教练组成员还包括刘小光、吴肇毅、邵炜刚、吴玉林和张文东。

2009年1月,国家围棋队进行了新一届教练组竞聘。俞斌“击败”马晓春,出任新一届国家队总教练。其余教练组成员为:男队教练华学明、邵炜刚,女队教练王磊,国少队教练吴肇毅。

对于国家围棋队教练组负责人的竞聘,王汝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是中国围棋适应时代发展和竞争的客观需要,“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围棋队撤销了总教练职位,划归中国棋院围棋部管理。但随着世界围棋特别是中日韩三国围棋竞争渐趋激烈,国家队教练组需要一位年富力强,具备业务和管理能力的带头人。”

教练组的调整,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家队训练和指导方式的转变,使得中国围棋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在国际大赛中的表现脱胎换骨。2000年之前,中国围棋仅靠马晓春和俞斌获得过3个世界冠军头衔;从2000年至2005年期间,中国棋手甚至没有一个世界冠军诞生。在马晓春担任国家队教练组组长的2005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棋手共夺得包括丰田杯、三星杯在内的6个世界冠军;俞斌“扶正”之后,中国棋手在近两年多来又连续收获了8个世界冠军奖杯。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虽然中国棋手的17个世界冠军与韩国棋手的46次世界冠军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超越了先后11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的日本围棋。中韩对抗,已经成为棋坛主旋律。

三国棋手培养模式各有千秋

对于中国围棋“国家队集训”的培养模式,业内人士给予了积极评价。近两年来连夺3个世界冠军的孔杰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围棋不像网球一样适合单飞,国家队的集体训练更有好处,“每次大赛前,国家队教练组都会安排一系列的循环赛,起到了非常好的热身效果。”

建立以教练组组长或者总教练为核心的教练组负责制,确实给国家围棋队乃至整个中国围棋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马晓春在担任教练组组长期间,其富有想像力,经常出奇制胜的棋风,为很多国家队棋手提供了新思路;俞斌稳重缜密的棋风和管理模式,同样得到了国家队棋手的普遍欢迎……

作为三大围棋强国,中日韩在顶尖棋手培养模式方面可谓各有千秋——中国围棋多年来坚持国家队集训模式;韩国围棋则充分依靠围棋道场的力量,“三大道场”权甲龙道场、许壮会道场和金原道场,被誉为韩国棋手的“摇篮”。在最新的韩国围棋等级分排名中,前10名中有7位出自权甲龙道场;日本围棋的培养模式则秉承传统:上世纪20年代之前,中央棋院、裨圣会和方圆社三足鼎立。如今,日本棋院和关西棋院又成为业内巨擘……

有意思的是,随着中日韩三国围棋交流的不断加强,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已逐渐成为三国围棋界的共识。如韩国为备战去年的广州亚运会,就首次成立了国家集训队,由梁宰豪九段任总教练,尹盛铉九段任教练。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队集训模式得到了韩国围棋界的认可,也算是中国围棋为世界围棋运动发展所作的又一贡献吧!(本报北京6月21日电)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