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23日 星期一

【新闻观察】透视吉林优秀农民工评选“变味”的背后

□彭 冰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23日 03版)

据《工人日报》6月20日报道,连日来,“吉林优秀农民工评选”事件在网络上下闹得沸沸扬扬,风波缘起于网友质疑其总计30人的候选人名单中,“厂长、经理就有11人,真正是普通一线农民工身份的只有3人”。尽管作为该项评优活动的组织者,吉林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回应称评选符合规定,但来自社会各方的议论之声并未因此止歇,改进优秀农民工评选方式成为不少人士的呼声。

纵观整个事件,从操作层面看,该评选活动似乎并未违规。依据规定,参加评选的农民工只要符合“年满18周岁,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或在当地转移就业,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就行。因此,那些只要仍持农村户口,即便已为企业高管,都有资格当选。

实际上,随着时代发展,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农民工”群体已经出现分化。一少部分农民工通过多年打拼,晋升为队长、班长,甚至成为小老板、企业家。 有人认为,这些带有“长”字头衔的候选人,只能算做“前农民工”。眼下这场“优秀农民工评选”风波,不能不让人再度思考这一问题——是否该认真为“农民工”概念下一个科学定义?否则,在今后类似评选活动中,特别是在制定有关牵涉农民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时,争议恐怕还会出现。

导致本次评选结果遭遇民意诘难的另一原因是“一线普通劳动者占比过少”,而这更值得有关部门注意。即使承认那些候选“厂长、经理”是农民工中的优秀分子,但在我国总数高达2.42亿人的庞大农民工群体中,他们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既然叫做“优秀农民工评选”,荣誉理应更多归属于那些在一线艰苦岗位默默奉献的普通农民工,这才更符合评选的宗旨。

近年来,在诸多评先选优活动中,带着这个“长”、那个“长”的入选者居多,大量优秀普通劳动者无缘上榜。现在,连优秀农民工评选也是“厂长、经理”居多,这会加剧人们已有的观念,难以反映评选的价值取向。因此,如果相关单位能从评选“变味”的争议中得出一些警示,更好地平衡评选人员的构成,类似的争议就会少些,评选也越能体现其社会意义。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