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24日 星期一

【社评】 建筑“哈洋”风的忧思

□本报评论员 董 沛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24日 03版)

据《每日经济报道》日前报道,近日,中国五矿集团下属港股上市公司五矿建设投资60亿元,在广东省惠州市打造的哈施塔特项目宣布开工。由于该项目被指涉嫌原样复制奥地利哈尔斯塔特村,引起媒体热议。

哈尔斯塔特是奥地利一个风光秀丽的村庄,因为景致得天独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五矿哈施塔特旅游小镇项目则号称目前全国第一个奥地利风格的旅游度假风情小镇。项目的建筑风格是否侵权,自有相关法律法规做出界定。此事发生的背景却值得人们思考——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在不少地方,对欧美风格一味模仿,“拿来主义”盛行——大到区域规划和名称上,抄袭和模仿国外都市,如北京阳光上东源自纽约上东区;小到单个项目建筑风格上北美乡村、地中海托斯卡纳等风格泛滥。

北京奥北区域,称得上这种现象的“集大成者”,自南向北,威尼斯花园、温哥华森林、麦卡伦地、巴摩梭罗、金科帕提欧、纳帕溪谷等依次出现,仅从案名,就可以知道项目与欧美风格之间的“紧密联系”。同一区域内的个别房地产项目,虽然在营销上打出了一些中国元素的牌,但项目产品实际上还是由三种欧式风格组成:法式、西班牙式和托斯卡纳式,无一与中国建筑元素沾边。

时下建筑风格“哈洋”现象的背后,是整个行业急功尽利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将最终导致对蕴含在建筑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弃。

细究房地产“哈洋”现象出现的原因,与行业浮躁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借用”国外建筑风格与案名,在感观上,可以给国人“高档”的感觉;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建筑元素,国人大都非常熟悉,只有在其中下更大的功夫,项目的美感才能得到完满释放。当然,在购房人层面,也不排除一些人有崇外之心,开发商一味迎合。

客观来讲,任何一种建筑风格,之所以能够传世,都是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紧密结合。托斯卡纳等欧美建筑风格,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将这些建筑风格移植到中国来,对于丰富我国建筑元素,并无不妥。但问题是,如果我国新的建筑项目皆以此为范本,极尽模仿之能事,而没有与中国本土建筑特点相融合,甚至出现“洋风渐长、中风渐消”的现象,流逝了的就是中国建筑数千年来继承下来的美。

实际上,建筑风格流派多样化的本身,其植根的土壤正是建筑风格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及地理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样以托斯卡纳风格为例,这种建筑风格的出现,与地中海的农业特点、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宗教的关系,以及当地盛产大理石,有很大的关系。同理,中国建筑元素,亦与中国自身的历史、人文、地理特点紧密相连。不同建筑风格内在的美虽然是相通的,但美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却有所不同。

一种建筑风格在一个地域内是否合适,往往需要放在历史中去考验。就如同过去毫无美感可言的鸽子笼式的建筑在今天,已令人有“城市疮疤”的感觉,或许有一天,这些与中国内在文化、建筑传承毫无关联的建筑,也会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建筑。

近些年来,南京、昆明等地曾以出台地方法规的形式,拒绝房地产项目取“洋名”。重庆下发《重庆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设计暂行规定》,禁止公共建筑、大体量建筑采用西洋或欧式建筑风格。这些举措显示出来自政府方面的一种忧虑和警觉。但除了出台禁令之外,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比如,发挥政府组合资源的能力,与市场共同寻找适合当地的、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建筑模式,并能够以这种美征服市场,让市场自发探索新的中国建筑美的表现形式。这才是有效遏制“哈洋”之风的关键。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