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24日 星期一

【高谈阔论】茅盾文学奖的改革空间依然很大

孙 仲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24日 07版)

近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第一次新闻发布会透露,本届茅奖评委采用了62人的大评委制以及实名制投票,评委名单将于下月公开,目前,已有《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凿空》、《河岸》、《蛙》等178部作品参评。

消息说,本次茅盾文学奖对评奖工作进行了较大改革,修改了评奖条例。比如为扩大评委的代表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推出专家参加评委会;为加强评选的连续性,评奖委员会将承担由初评到终评的全部工作;为体现评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本届评奖首次采取实名制投票等。其中,采取实名制投票最为引人注目,人们普遍认为它充分体现出了茅盾文学奖主办方在评选上的公开、透明。

记得上一届茅盾文学奖,因备选书目中没有铁凝的《笨花》,曾一度引起争议。作为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的作品无疑更加受到人们关注,为何她的作品没能出现在备选书目中呢?当时,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解释说,铁凝此前曾正式表态,在她担任中国作协主席期间,她的作品将不参加任何由中国作协主办的评奖活动。说到底,无非是为了避嫌。而像现在这样,实行实名制投票,既公开又透明,则不会再有人持有异议。那么,铁凝的作品再参评,也许就没啥嫌疑了。

但是,我认为仅此还不够。作为全国最高级别的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也应与时俱进,改革力度理当更大些,而不能止步于“投票实行实名制”。

比如,作品参选年限能否做些调整?茅盾文学奖是于1981年设立的,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但如今早已时过境迁,评选规则本身就应适当调整,何况整个文化领域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还能像过去一样长期盯着同一部或同一些文学作品吗?当年设立茅盾文学奖的初衷,是为了推出和褒奖新的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总拿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作品来评选,如何能真正促进文学创作以及新作家、年轻作家的出现?或许,关于参评年限的规定应该改一改了,不说参加一届未获奖后不能参加下一届评选,至少应该规定同一部作品最多可以参加几届评选呀。

再比如,对于入围的提名作品,能否由社会各界或广大文学爱好者确定?上一届24部终评备选书目揭开神秘面纱后,不少人便提出质疑,表示对这些参评作品不甚了解,称它们缺乏代表性和影响力。尤其是韩寒、郭敬明等新锐作家的作品,无一入选。想想也是,茅盾文学奖应该面向全社会评选,评选出的获奖作品也应该是人们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才是。韩寒、郭敬明等新锐作家的作品不能入选也就罢了,可通过严格筛选而定的终评备选书目,至少也应该是人们较为关注或比较了解的吧?从历届评选情况看,入围作品并没有在媒体、特别是网络上公开宣传、介绍过,更不要说压缩、摘要刊登。其实,对于新创作的文学作品,完全应该借助网络进行推广或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或知晓有什么样的作品在参评茅盾文学奖,并且发表可不可以入围的意见。

总而言之,茅盾文学奖的改革空间依然很大,组织方理当找准机会,继续深化,力争将该奖项办得更加科学、规范、权威,并以此促进文学创作的繁荣。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