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察】期待更多官员“自带被褥下乡”
对一名官员来说,心中没有人民,便不可能听到最真实的需求,不可能看到最真切的问题,不可能做出最恰当的决定
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自带被褥下乡蹲点,住农民家,吃农家饭,两天时间调研、整理出11个亟待解决的涉及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问题,并写出2000多字的“下乡住村笔记”。
笔者细读“住村笔记”后感慨颇深,在刘维佳笔下,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一桩桩与农民辛勤劳作与生活相关的小事,有血有肉,有形有神。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不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很难想像一位副省长能写出这样细致入微、活灵活现的农村人和事。下乡蹲点中,刘维佳发现了诸如因农机价格看涨,农民用老黄牛耕地、“千女水库”有水用不上、“百亩喷灌”成了摆设等一大堆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农资涨价、农民增收困难、水利设施损坏严重等。
平平常常的两天蹲点,报纸无字、电视无影、广播无声,媒体未作任何报道,也无前呼后拥的陪同、接送,但在平凡中,刘副省长收获了农村的真实情况及农民的真情实感,也赢得了农民兄弟对党员干部轻车简从,与“乡下汉”、“泥腿子”打成一片的认同与赞许。一位省级领导可以走马观花地视察基层,也可以如此这般眼看、耳闻、心感,这样调查出的问题才可能是真问题,这样的感受才可能更贴近百姓的感受。
久违了,自带被褥下乡。这种情形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常见,如今似乎成了“稀缺资源”,农民很难见到一竿子插到底的官员调研、蹲点。一些领导干部下乡,前有记者摄像,后有官员陪同,前呼后拥,好不热闹,这种“盛况”见多了、见惯了,所以刘维佳带着被褥蹲点故才显得“另类”。然而,是否这样的工作方式才是官员原本应有的工作方式呢?太多太久的“非正常”恰恰淹没混淆了我们对“正常”的判断与要求。
带着被褥住基层蹲点,与基层群众促膝谈心,是好传统的回归,这并非矫揉造作装出来的,做到实属不易。首先,要放下架子,不把自己当作官,视自个儿为普通一兵;其次对人民群众要有感情,真正心怀人民。领导干部心里装着人民,即便是乡下汉、产业工人、环卫工人,他们都会把你当知己、当亲人,对你掏心里话。
对一名官员来说,心中没有人民,便不可能听到最真实的需求,不可能看到最真切的问题,不可能做出最恰当的决定。相对应地,那些一拍脑袋做出的决定,那些追求政绩做出的规划,那些庇护集团利益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一定不曾有过类似刘副省长自带被褥下乡蹲点的调研。某种意义上说,一种行为背后总掩藏着一种心态,有些真心是掩藏不住的,正如有些假意欲盖弥彰一样。
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在回顾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同时,也很希望唱着红歌的党政干部们,能够用身体力行的行动来践行那些传统与作风,来纪念党的90年荣光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