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28日 星期一

【红旗飘飘】“尖兵连”的灵魂

——记中国铁建二十局集团祁连山隧道掘进队的共产党员

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28日 001版)

人迹罕至,奇寒缺氧。这就是中国铁建二十局集团祁连山隧道掘进队常年施工的青藏高原无人地带。

53年,工程干了一段又一段,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高原隧道被他们贯通,一个个铁路工程史上的“人间奇迹”在他们手中创造。党旗,始终是这支队伍的前导;党员,永远是这支队伍的灵魂。

“党员不能把困难写在脸上”

祁连是古匈奴语“天上之山”的意思,传说中祁连山也叫“凄凉山”。

上世纪70年代,为配合科研单位进行冻土试验研究,祁连山隧道掘进队3次来到海拔50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担负青藏铁路风火山试验段施工,被当时铁道兵党委授予“风火山尖兵连”称号。

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拉萨)开工。“风火山尖兵连”的全体党员写下请战书:当年,我们的战友为青藏铁路献出生命;今天,我们要踏着他们的足迹,把铁路修到拉萨。

“风火山尖兵连”就这样又踏上了当年为之战斗、牺牲过的地方,承担起海拔5010米的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施工。

那一年,35岁的共产党员任少强被任命为隧道掘进队队长,领着队伍上了山。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作为党员不能把困难写在脸上。党员是职工的主心骨。”任少强对掘进队的党员们说。

那些日子,任少强几乎把世界上所有关于冻土的资料都查遍了,又拜访专家,联合攻关,终于搞出了一个“隧道空调通风机”。这套设备可以调整隧道内的温度,使混凝土不会冻结。

最终,冻土隧道施工难题被他们成功破解,并在青藏铁路全线推广。

时代变了,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变

祁连山隧道掘进队的队员在作自我介绍时往往要加上一句:我是第几代“青藏人”。

上世纪50年代在高原奋斗的年轻人现在都在七八十岁了,现在二十几岁的已经是第四代“青藏人”。

人员换了,“风火山尖兵连”的旗帜没有换;时代变了,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变。

周玉成是1969年入伍的老铁道兵,风火山隧道施工时已经年过半百,当时是中铁二十局集团党委书记。上高原前,他已经动过了两次心脏手术,安装了5个支架。在例行体检时,医生下了“死命令”:绝对不能上高原,否则有生命危险。

但老周还是“我行我素”,九上风火山,和职工们一起战斗在施工第一线。每当有人劝他不要再上了,他就生气地说:“我们的职工都在高原,我这个党委书记在后方,我给谁当书记?”

2010年,兰州至新疆铁路第二双线开工建设。这是我国第一条在高海拔地区修建的时速超过200公里的高速铁路,全长近10公里的祁连山隧道是难点中的难点。这块“硬骨头”毫无悬念地再次交给了“尖兵连”。

“80后”共产党员孙引浩是二十局集团一公司最年轻的隧道工程队队长。在接到公司两天内将整个建制队调往祁连山隧道的命令后,他立即带领60多人赶到现场,在洞口搭了10顶棉帐篷。

今年6月2日,正在施工的岩面突然喷水,伴随着大量碎石瞬间涌出。孙引浩正带领19名职工施工,一下子被推出六七米远。被施工拱架砸倒在地的孙引浩立即爬起来组织人员撤退。4名职工被碎石埋住,深达腰部。他组织大家用铁锹挖、用手刨。到职工们都脱离了危险,被陆续送往县医院时,孙引浩这才感觉到自己手掌钻心的疼。一看,才发现手被碎石割出十几道伤口,最严重的一个有4厘米长、近1厘米深。

从关角山到风火山,50多年过去了,掘进队从最原始的钢钎大锤,发展到电脑三维立体监测施工,不变的是他们“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挑战极限、勇闯一流”的精神。

(据新华社西宁6月27日电)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