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28日 星期一

【走在路上】回家的路

毛浓曦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28日 005版)

27年,钻行于漆黑肮脏的下水道,一次还差点丢命。城市因他而干净,居民因他而体面。他因此而自豪,无有“后悔”。卢修学,又一个底层劳动者甘业乐道的样本。平凡时代、和谐社会,人之范也(详见下文)。

在这个专门报道劳模人物的版面上,我们无数次见到了卢修学们,乐此不疲。终于一天,忍不住想,何以如此?是时代平庸到人人都丧失了英雄情结吗?是叙事重复到一定程度就能产生出新的美感吗?

脑子里漫游出一件往事:万家灯火的大年夜,参加工作才半年的朋友,因为父母早亡,只能待在单身宿舍过年。丰美酒而足美食,打开所有能开的灯,录音机以最大的音量欢闹。但整栋宿舍楼,从一层到四层,只有他一人的脚步在空旷中回荡。突然之间,酒食乏味,书籍多余,音乐扰耳,坐立无趣。望着墙上拉长的影子,他噙满泪水……往事的核心词叫“回家”。

哦,回家。这是一个简单、容易得无人不能的事情,也是一个重要到无人能缺的事情,正如空气之于人。但往往,我们在习以为常中忽略了,非到孤身千里病困交加、空气稀薄呼吸困难才能切身体会其于生命之重。

英文“Please at home”比翻成汉语“请便”更传神,直译就是“请像在自己的家一样”。这是一种放下了拘束、不安、紧张乃至焦虑等等不适,身心回归自在的状态。从进门开始,“砰”的一声,把喧闹或寂寞、累得腰疼或闲得发痒都关在了门外,再把夸张、矫情或诚惶诚恐、谨小慎微等等一切“不得不”以及故意,与体面的外套、皮鞋一起扔进柜子,俯仰随意,冷热由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让身体暂且放松,让心灵暂且安顿,哪怕明天醒来继续昨天。这就是回家。

其实。一切积极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在孜孜以求“回家”呢?

只是,人生的家园何处寻找?回家的路怎么走?确实不易辨明。难在何处呢?关键是人生的真相。如果说人生的真相就是从生到死的一个自然现象,生也无由,死如烟灭,请问凭什么要发生这无意义的一幕?请问最快意的人生岂不成了杀人越货、直坐龙廷,坏事做尽、恶事做绝,正如历史上无数人类浩劫的制造者?如果不是一个不用负责任的过程,那又是什么?冯友兰在《一种人生观》中,开篇就讲“人生之真相”,结论是“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套用一下,改成“某谜团的真相即是那个具体的谜团”,居然很搞笑。可见窥探人生真相之难。

不过从“回家”的状态上着手,似乎更容易探到“家园”的蛛丝马迹。我们所有的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一个趋利避害的具体目标。在一生中,这种具体目标不计其数,又明确指向一个更高的目标,即快乐和幸福。这都显而易见。但麻烦的是,外在世界江湖险恶,个体内在觉悟有别,人们对快乐和幸福的理解千差万别,于是瘾君子、贤者各奔前程。如果用“回家”的状态去考量人生,一切行为似乎更易看清合不合乎最终所求,即是不是有助于我们心灵的自由解放,能不能让我们像回家一样心安理得?如果答案肯定无疑,还有比这更好的人生吗?

不揣浅陋,我愿意相信,在打碎了一切凭借和束缚后,人性达于完美,智慧自由无碍,心灵光明纯净,快乐恒久常在,当是值得我们追求的精神家园。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样的境界当然不可能轻易到达。高尔泰在《寻找家园》中,受尽磨难,却并没透露他是否找到家园。古往今来,更有多少仁人志士,九死一生,追求家园。也由此可见,精神家园的寻找,根本不是思维、推理、科研所能抵达,而且自己的精神家园只能自己去找,别人找到的你也无法入住。

有了终极追求,再低头看自己的脚,你自然知道,着手处只在当下生活中一件件具体的人和事。即从每个细微处,尽职尽责地绽放人性的真善美,无私利人而不思懈怠,进而求得越来越大的心安和自在。卢修学不正是行走在这样回家的路途上吗?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