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7月04日 星期一

千里川藏线的生命礼赞

——川藏兵站部科学发展推进部队建设纪实

本报通讯员 于鸿涛 黄建华 施宗于本报记者 杨连元
《工人日报》(2011年07月04日 01版)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一部展示川藏兵站部业绩的献礼片,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历史和现实的画面,重叠在千里川藏线上:20世纪50年代,10万筑路大军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川藏兵站部官兵一路闯关克险,在生死线上完成国防运输任务,打造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铁军;21世纪的当下,这支劲旅依然以铁的意志、铁的纪律、铁的作风,续写辉煌,创造了年年出色完成进藏运输和多样化的军事任务,创造了进藏运输连续6年“零亡人”的历史奇迹。

探索进藏运输新模式

据介绍,川藏线通车57年来,川藏兵站部万人千车在这条“生死线”上执行国防运输任务,前后有658位官兵因公牺牲,平均每年有12位官兵献出生命;还有1800多人因公致残。

如何保证官兵的生命安全?怎样提升部队的战斗力?这一直是川藏兵站部领导所面对的一道难题。5年前,兵站部党委一班人深入部队调研,寻求良策,提出了对进藏运输实行实战化组织、铁路式运行、航空式管理的新思路。在调研论证后,川藏兵站部探索出以实战化组织、规范化管理、信息化指挥为主要内容的进藏运输新模式。

他们打破了汽车团“各自为战”的无序管理状态,实行兵站部“统抓统管”的有序组织方式。每趟运输任务,按照组织指挥打仗的方式进行,从战备转级、运输准备到完成任务,每个环节按照作战程序实施,成立基本指挥所和前进指挥组,兵站部派出一至两名领导,实施靠前指挥,各汽车团组织三至四个指挥组实施伴随指挥,机关干部和营连排三级干部实施随机指挥。

同时,他们摒弃“多拉快跑”的盲目追求运量、不重安全措施的做法,推行“多拉好跑”的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对进藏运输的人车管理、途中安全教育、到站休整食宿等每个运输环节,逐一规范,使进藏运输步入正规化管理的良性循环轨道。

针对川藏线通信条件落后的历史现状,兵站部投资上千万元,建成川藏公路军事运输指挥系统,构建兵站部指挥网,实现兵站部对汽车团、汽车团对各个梯队的有效指挥;并给运输车辆安装车载电台,建立梯队指挥网,实现梯队对车队、车队对单车的有效指挥;干部和骨干人员,人人配有对讲机,建立车队管理网,从而实现指挥管控到达每一单兵单车。

确保安全运输的思维革命

6年来,川藏兵站部的汽车部队累计出车3万多台次,运送各类物资28万吨,行驶路程2.3亿公里,创造了进藏运输连续6年“零亡人”的奇迹。

据介绍,在过去,川藏兵站部的汽车部队执行进藏运输任务,一趟高原跑下来,少说要牺牲两三人,最多的一年牺牲了17人。久而久之,一些官兵陷入了安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上线执行运输任务“死人是正常的”,以至于2002年时任川藏兵站部部长张全林提出“零亡人”目标时,还有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

川藏兵站部党委认识到,观念滞后是最大的落后,观念转型是根本的转型。一场着眼于“零亡人”目标的思维革命,迅速掠过千里川藏线。

结合安全教育,剖析亡人事故的原因和症结,引导官兵客观看待车辆事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消除“亡人事故”不可避免的心理阴影;结合运输任务,利用川藏线的地形、地貌、路况、气候特点,在车队出发前,实施安全预测、安全风险评估、复杂天气气候的预测分析等等,普及深化安全行车知识;结合专业训练,创新驾驶员培训方法,提升安全行车本领。

2002年,川藏兵站部首次实现“零亡人”目标。现任兵站部部长庞阔说,成绩来之不易,而信息化平台这个安全发展的新引擎功不可没。近年来,川藏兵站部筹资1000多万元,利用北斗卫星,成功研发了“上与军区、总部相联,横向与战区联勤分部相通,下与汽车团、兵站、仓库、医院相接”的川藏公路军事运输指挥自动化系统,在千里川藏线建成了无线、光纤和卫星通信“三位一体”的信息高速公路。

如今,随着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开通,散布在千里川藏线上的千余台车辆,不管山有多高,气候多么恶劣,距离有多远,只需将车队编号输入计算机,就能实施不间断、全天候、远距离实时指挥监控;一旦有紧急情况,随时能够发现、处置。2009年秋天,一支车队在二郎山突遇泥石流,带队的干部迅速用车载电台通报情况,组织部队成功规避泥石流,避免了这场自然灾害可能给人、车带来的巨大损失。

车队走到哪里 , 干部跟到哪里

川藏兵站部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汽车跑得快,全靠干部带。”对此,兵站部政委杜宜凯说,干部队伍是安全工作的龙头,抓住干部队伍,就抓住了安全工作的核心。

近年来,川藏兵站部定期对干部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成为抓安全工作的专业人才、行家里手。

每次执行进藏运输任务,川藏兵站部要将上线的干部合理配置到物资装载、货物卸载、机动指挥、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确保车队走到哪里,组织力量就延伸到哪里,干部和骨干的力量就加强到哪里。

一年初春时节,执行首趟进藏运输任务的车队,行至海拔4500多米的业拉山半山腰。那里冰封雪裹,暗冰封道,还有“S”型的狭窄弯道,有的新战士产生了畏难情绪。带队的干部换下一个个新战士,凭着自己过硬的驾驶技术,将车辆逐一开出险区。

在川藏兵站部,士官是战斗力的主体,士官数量占士兵总数的70%以上,每次上线执行运输任务,驾驶员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士官担当。为此,兵站部坚持抓好士官骨干队伍安全能力的培养。

要确保行车安全,怎么抓才有成效?某汽车团领导一语中的:“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养成安全习惯,能从根本上保证行车安全。”

走进兵站部所属部队,安全文化提示无处不在,抬头就是“生命诚可贵,安全大于天”、“安全与我同行,幸福与我同在”等警示。打开电脑,映入眼帘的是“宁停三分,不抢一秒”、“雪天防路滑,雨天防塌方”等安全行车常识。步入车场,满目皆是“不带故障出车,不带情绪开车”、“礼让三先,不开特权车”等提示语。

如今,千里川藏线上,军人的历史使命已和时代的“安全、责任、生命”主题紧紧融合在一起了,这是新世纪的转变,也是对官兵生命的礼赞。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