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7月06日 星期一

【走笔】减少垃圾比啥都强

“首先北京市要做的是减少垃圾,其次是不能减少的要利用,不能利用的再处理,最后要达到一个自然循环的过程”

实习生 张丽
《工人日报》(2011年07月06日 06版)

“首先北京市要做的是减少垃圾,其次是不能减少的要利用,不能利用的再处理,最后要达到一个自然循环的过程,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固废处副处长卫潘明6月25日在一次发言中表示。

2005年以来,北京市的垃圾产生量年均增长率为8%。2008年生活垃圾产生量是672万吨,2009年为669万吨,2010年为635万吨。垃圾产生量在举办奥运会的时候达到了顶峰,然后呈逐年下降趋势。不过,预计2015年全市垃圾产生量将达到1152万吨,约3万吨/日。

“垃圾减量其实在逐渐地显现。”卫潘明说,“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到2015年垃圾处理能力能达到3万吨/日,这个目标不是说一步实现的,是要根据垃圾产生量而具备的,如果将来每天有3万吨的垃圾一定要保证有3万吨的处理能力。”

要在整体上减少垃圾产生量,“这看似简单,但实际上人口在不断增长,要做到不让垃圾产生量增长,难度是非常大的。”

提到北京市的垃圾回收分类,卫潘明介绍,“十一五”期间垃圾分类是属于倡议性质的,现在要有条件、有步骤地推广。

北京市有2000万人口,400万外来人口。卫潘明说:“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做到垃圾分类,有65%的人能够做到已经相当不错了。这65%的能做到什么水平呢?把一半的厨余垃圾分出来,这就很好了。”

政府要做的工作首先是把可回收的垃圾尽可能地回收,减少垃圾处理量,重点就是要把厨余垃圾分出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理。

目前,北京市有28个垃圾处理设施,其中垃圾转运站9座,焚烧厂2座(其中1座在综合处理厂内),综合处理厂4座,填埋场16座(其中2座在综合处理厂内)。处理能力已经从2008年的10350吨/日提高到16680吨/日,基本上达到了产出与处理的平衡。

但是,北京的垃圾处理方式距离结构合理差得还很远,焚烧处理占10%,而焚烧和生化处理加起来占25%,填埋仍是最主要的处理方式——占了近75%。

焚烧和生化处理的比例逐步提高,并降低填埋比例,这是北京市未来的垃圾处理要达到的目标,具体来说是要使焚烧比例超过40%,生化比例超过30%,而填埋比例小于30%。

北京市可用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土地日益减少,新建项目选址难度加大,规划储备用地满足不了建设需要,加上环境保护的标准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成本也成倍地上升。如果焚烧以后再填埋,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还可以避免臭味和渗液问题。

卫潘明介绍说:“北京市将来还要把过去的填埋厂重新治理,不是说填埋厂本身有问题,而是说将来如果有能力了,要把沼气、堆肥、电力综合利用。但是现在还没到这个阶段,因为新鲜的垃圾还没有处理掉。”

立足于今后50年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北京市计划要在东西南北各方位分别选址,规划四个大型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生态循环园区,择机建设。当前要重点加快5座生活垃圾焚烧厂、11座综合处理厂、13座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和配套卫生填埋场的建设,力争在2015年前完成新建改建设施项目21个,建设投资约106亿元。

对每个市民而言,减少垃圾产生量也许比啥都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