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副主任谈美债危机
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美债危机对中国经济将带来怎样影响?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中国应怎样应对新一轮冲击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11日就这些热点问题接受了记者专访。
欧债未走 美债又来——中国经济再遇挑战
问:欧债危机不断蔓延之际,美债危机又兴风作浪,全球经济会不会出现“二次探底”?目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将带来怎样影响?
答:美国冀望以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致力于经济复苏,这种做法肯定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冲击。实际上在美国实施第二轮货币宽松政策时,中国政府就已多次提出关注,指出美国作为主要的货币发行国,大量使用货币工具,会加剧全球的通胀,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经济体为美国的复苏来买一部分单。尤其中国现在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约3.2万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势必会对中国外储的全球购买力带来一定影响。
与此同时,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也在不断蔓延,日本大地震后经济也遭遇困难,这三大经济体占到世界经济的三分之二,他们持续高失业率、高通胀、内需不振,肯定会对中国的出口带来负面影响。
当然,美欧日复苏乏力的现状,对中国的通胀会带来两方面影响。从短期看,发达经济体经济疲软,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可能会让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有所减缓;从中期看,因为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美元的不断贬值,又会让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增加中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虽然目前还不能做出全球经济将“二次探底”的判断,但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这次的债务危机与2008年时不太一样,因为许多国家财政政策的回旋余地已经很小了,这会对美欧等国的经济政策带来很大挑战,可能会造成今年全球经济的低增长;二是不确定因素非常多,全球经济十分脆弱。
转型升级 扩大内需——经济发展培育新引擎
问:在美欧深陷债务泥潭,日本地震后元气大伤的背景下,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中国应怎样应对新一轮冲击波?
答:关键要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已经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出成效,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来支撑发展,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在这几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应该看到,近几年,中国企业和政府在技术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都下了很大工夫,取得一些成效。另外,中国拥有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和就业增长不错,为扩大内需也创造了好的条件。
从今年全年来看,年初预计的经济增长目标是8%,上半年GDP增长9.6%,总体判断是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推进,说明中国更加重视宏观经济的质量和效益。目前经济速度有所降低,但总体是健康的,不用担心中国经济增长会出现大幅回落,出现“硬着陆”。(据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