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先锋】瞄准未来信息化战争
——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助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记事(上)
从机械化跨越发展到信息化。
当历史给了中国军队赶上世界先进军事科技水平的机会时,有这样一群中国军人,勇敢地站到了军事变革的潮头。
他们,就是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的专家。
他们紧跟世界新军事变革步伐,直接推动了我军信息化建设进程。据统计,仅“十五”以来,该所就有200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4项。
目前,该所拥有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31名国家和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5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央军委领导称赞他们是我军科研战线的排头兵、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
建设我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一辆辆战车风驰电掣,一艘艘舰船劈波斩浪,一架架战机呼啸长空……
年初以来,依托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牵头研制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使三军演兵场中龙腾虎跃,高潮迭起,中军帐里,战场态势一览无余,各种指令直达作战单元……这些新亮点,标志着我军信息化建设正在迈进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实际上,之前中国军队信息化建设情况并不乐观。各军兵种独立建成的指挥信息系统有数百种,因为技术体制不同,彼此不能互联互通。多年前,时任这个研究所所长的王建新带领科技人员参加部队一次演习,由于指挥系统落后,指挥员冒着大雨,站在两台指挥车中间,用手势、用喊话来实施指挥。
打造我军自己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迫在眉睫!世纪之初,这个研究所围绕着解决各系统互联互通的难题展开预研。他们到过上百个单位,记录技术参数笔记100多万字,撰写论证报告850多万字,构建数千种软件的技术模型,对每个模型反复测试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在调研论证和部队进行试点的基础上,该所向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提出建议,尽快打造我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中央军委果断决策,建设我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将研制任务赋予这个研究所。
让世界为之惊叹
几年间,该所牵头组织各军兵种、战区、科研院所和国防工业部门300多个单位、8000名科研人员,拼搏奋战,终于打通我军联合作战指挥的血脉,实现了联合作战指挥手段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
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这个项目获得特等奖。王建新作为项目总师和研究所代表,接受这一最高褒奖。
在建设我军第一代指挥自动化系统时,该所准备与国外一个公司联合进行开发。谈判桌上,对方开出了天价——1亿美元。当时,这个研究所全年的科研经费还不足百万元。研究所专家们感言:“国外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拿再多的钱人家也不会给你。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攀上高新技术的塔尖。”
这个研究所科研人员于全是年轻的留法博士,2名博士、5名硕士和他组成了这支队伍,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在大洋彼岸,则有150多位专家参战,有着上亿美元垫底,背后有著名通信公司和实验室作为后盾。
几年后,国内第一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诞生了,年轻的中国军人,成了本领域领跑者。于全等又经过几年奋战,主持完成有我军特色的某新型通信网,使我军通信手段再次发生质的飞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让千里马奋勇奔腾
多年来,这个研究所制订了领军人才培养专项计划、院士后备人选培养长远规划,对研究室领导实施综合考评、竞争上岗,对课题组负责人实施AB角竞争管理,对高职技术干部实施不低于10%的末位淘汰制,设立所长基金、创新基金、特殊贡献奖。
研究所还规定,每年60%的重大科研项目由35岁左右的年轻人担任课题负责人,让他们有责、有权,在科研一线挑大梁、打头阵,完成一个课题,培养一批骨干,取得一项成果,催生一批能手。
某中心主任杨林,年龄30岁,已担任某项目负责人。34岁时,已成为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分系统总师,成为当时我国最为年轻的“863”专家。
研究所某中心主任刘东红,参加科研工作时,对军事指挥还是个外行。所里的人才建设机制让这个女学者在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等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中得到锻炼,成为“指技合一”的专家型人才。她所带领的研究中心,在2010年获得总参首届“优秀科技创新群体奖”。
奋发图强、创新不已的豪情壮志,埋头苦干、志在必得的拼搏精神,带出了一支非凡的科研队伍,传承着前赴后继、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报国情怀,成为该所一笔永久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