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2年04月25日 星期三

【走基层· 一线蹲点】矿井下,那一抹生机盎然的“文化绿”

本报记者 张翀 通讯员 皮明杰 陆宏义
《工人日报》(2012年04月25日 01版)

到了矿山,不下矿井,就不能说是真正到了矿山。

4月7日,已经43岁的徐明辉带着我们下矿井。1989年就进入大冶铁矿工作的他,是一名台车工,这工作说起来“简单”,就是用钎杆在石头上打炮眼,但要真正做得好却并不容易。徐明辉喜欢动脑筋、勤钻研,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岗位上,连续多次获得技术状元。

在井口,我们和矿工一起坐上下井的专用交通工具——罐笼。

“下井的罐笼可跟你平时坐的电梯不一样!”徐明辉看似诙谐的话语道出的却是事实。身处的罐笼就是个铁笼子,铁门刚刚合上,罐笼就“嗖”的一声夹着风声下降了,在高速下降带来的失重感觉中,我们进入黑漆漆的矿井。伸手不见五指之中,头顶的太阳慢慢变成一个小亮点,直到最后消失。

一分多钟后,罐笼速度放慢,又慢慢停下。铁栅门打开了,我们钻出罐笼,眼前亮了许多。

面前一个直径三四米的大洞,蜿蜒前伸,看不到到底有多深,静静的巷道里只听得到我们重重的呼吸声。

“井下岔道多,不是一条线,跟着灯管走就不会迷路。”进入巷道前,徐明辉不忘提醒大家,他熟悉这条巷道如同熟悉自己的家。

沿途,徐明辉如数家珍地讲述着巷道的变化。“这里以前水多路难走,因为除了地下积水外,打风钻用的钎杆也要用水来降温。现在我们在巷道两边挖了排水沟,走起来还行。”

临近施工巷道时,机器的轰鸣声传来,施工巷道被称为“迎头”,这里风钻的轰鸣声、机器的转动声形成一支矿山“奏鸣曲”。水雾从旋转的钎杆上漂浮起来,感觉身边的空气都是湿的。

“这里是矿山工作的起点,俗称‘四面墙夹块肉’,上面、前面、左右都是墙,只有身后是条路。”徐明辉继续讲述矿工们的常态生活。离开时,等候罐笼的地方是一条文化长廊。这里有读报栏,还有特色生产和美丽风景图片组成的宣传牌,“这是我们车间构建‘心文化’产生的效果,让矿工们在百米深的井下,也能感受到一抹生机盎然的‘文化绿色’。”我们顺着长廊边看边听徐明辉说着。

徐明辉所说的“心文化”是靠“专心”学习实践显活力、“细心”面对安全下大力、“精心”节支增效倾全力,“诚心”交往工友聚合力、“称心”衡量质量比能力这五心构建起来的。文化长廊就是“诚心”的杰作,为了诚心待工友,井下有了专门的休息室,配备了桌椅,买回了电磁炉方便矿工热饭菜,还有了专门的洗鞋点,让上井职工可以利用生产循环水洗鞋。

“在我们矿里,每个车间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我原来待过的尖山林车间里的‘铁文化’走进了全总,还在中央企业班组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做过典型发言。”徐明辉语气里透着自豪。

千百年来,大冶铁矿自有其浓重的文化印记。新世纪之初,大冶铁矿把“文化”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摆上促进企业发展的舞台,通过总结班组文化,提炼车间文化,形成矿冶文化,让文化作为古老矿山再创辉煌的催化剂,成为一代代矿山人的精神基石和力量。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