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3月25日 星期一

给垃圾分类,您怎么看怎么做?

□本报记者 黄哲雯
《工人日报》(2016年03月25日 06版)

尽管垃圾分类的初衷我们现在还没有达成,但作为这一行动的最基础实施者,公众对此是怎么看、怎么做的却非常重要。就此话题,记者对5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了采访。他们的感受颇具代表性,不知您的与哪一种吻合?

程先生(51岁,律师):

我曾经在日本留学、工作过7年,并在美国做过两年访问学者,由于长期受到垃圾分类的熏陶,所以现在的我呀,算得上是一个地道的“垃圾分类控”了。

明知道小区的分类垃圾箱都是摆设,但我仍然会先在家里把垃圾分门别类地装好,然后再按照标志扔进不同的垃圾箱里。在单位也是这样,甚至有同事都嫌我太累太矫情。这就是长期养成的习惯吧,实在是改不了,应该也不会改变了。

张女士(37岁,职员):

很清楚给垃圾分类好处多多,刚开始的时候也有意识地做过一段时间,但当发现别人都不这么做,连环卫工人都把所有垃圾桶里的垃圾混进一车装走时,我就再也不费这个神了。

说实话,一个人按规矩办是不管用的,必须要大家一起来做才靠谱。如果哪天左邻右舍都开始给垃圾分类了,我保证配合行动。

储大爷(68岁,退休工人):

分啥类呀,就中国人这素质,怎么可能?这不正给我说着了么,院儿里头那个分类垃圾箱都搁好些年了,大家不一直都乱扔来着,见谁守规矩了?

甭说分类了,连垃圾都不惦记着朝桶里扔,扔得外面尽是,瞧那恶了吧心的样子,还指望分类,哼,我看门儿都没有!

陈小姐(27岁,中学教师):

我特别赞成垃圾分类,虽然没机会亲眼看外国人是怎么做的,但从电影中看到过日本人扔垃圾的镜头,也常听从德国回来的学姐说起留学时的垃圾分类趣事,感觉眼前一亮,便跟着有意识地做。

比如,喝完牛奶和果汁后把盒子洗净了再扔,打碎的瓶子用厚报纸包严实后再写上“小心”二字,厨余垃圾多套几层袋子后再牢牢扎紧口子……刚开始做确实觉得有些麻烦,但做久了之后不但惯了,还有一种上瘾的感觉。我可不管别人怎么做怎么说,给垃圾分类,反正我会坚持下去的。

石先生(29岁,公务员):

给垃圾分类?没在意哦,真的是从来也没在意过。周围没见过有人这么做呀,我家小区每个单元门口就只有一个垃圾箱,大家什么都往里倒。办公楼里也是这样,一个垃圾箱里干的湿的流汤的,啥东西都有。

我嘛,确实没做过垃圾分类的事情,但如果政府倡导要求明天就开始,没啥说的,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一定立马配合行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