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的是班组长,有的是曾经的班组长,长期的一线工作经历,令这些全国人大代表对于“工匠精神”有着更为深切的感悟——
【聚焦班组】怀着感情去做产品
“不少工人还缺乏‘工匠精神’这股劲儿。”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江麓机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钣焊事业部电焊班班长屈胜表示。
“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要有务实肯干的心态,敢于吃苦的精神,不断开拓的激情。”全国人大代表、辽宁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齿轮压缩机公司副总经理徐强说。他曾经是齿轮加工组组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听了特别感动,这也是我们产业工人的最高追求。”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长盛滑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检验员许忠明说。他曾经是车工组长。
许忠明的一双手,在同行眼中几乎是精度的象征。他制作的模具中,内孔直径最大的有500多毫米,最小的只有几毫米。虽然孔径很小,但他可以确保误差只有1丝,相当于人类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六分之一。
“模具制作最重要的是精度,绝对不能‘差不多’。”许忠明说。
现在,转到检验员岗位的他,正用一双“火眼金睛”保证经手的每一件产品都没有瑕疵。
徐强不仅创造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国内大型齿轮加工的最高精度——“徐强精度”,还带领班组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研制中屡立战功。
“制造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很辛苦,需要十几年的积累和沉淀,通过持之以恒的探索和钻研才能有所成就。”徐强深有感触。
屈胜则表示,“我将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入实践提高工艺水平,磨炼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2025献力。”她也期待,企业能给工人更多学习、锻炼的机会,更多发展空间,国家能够更多地关心一线工人。
“不可否认,随着制造业的发展,智能制造将会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但是,在一些高端和复杂的领域,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必须依靠专业技术工人的精湛技艺去完成。”徐强说。
许忠明则认为,“机器换人”让工厂设备越来越好,手动操作越来越少,精准度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容易让产品的设计者,生产线的管理者和操作者都失去对产品的“感情”。
“古代的手工业匠师,是带着一种热爱和专注去做产品的。提倡工匠精神,就是要呼吁生产者对产品投入热爱和专注。”许忠明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瑞士,如果能成为一名陀飞轮的制表师,会觉得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秉持一颗匠心做事,不仅出于职业道德,也可以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在徐强看来,工匠的培养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形成合力。要通过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培养掌握高端装备驾驭能力的专业人才,提升职业素质;企业要保证那些肯做事、能成事的人的基本权益,让产业工人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让大家有获得感和归属感;要在社会树立尊重产业工人的氛围,让产业工人体面地工作。
很多人津津乐道于德国教育体系对培养“工匠”的重视。德国学生从中学开始,就根据兴趣和能力,走向不同的学习道路:一条路通向综合性大学,另一条通向职业技能教育。
“专业技术精不精、专业人才够不够、专业素养好不好,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制造的品质和未来。”许忠明说。
有个细节,深深刻在许忠明脑中。一次,他去一家日资企业参观,看到车间内一名工人不小心掉落了一枚崭新的螺丝,车间管理人员发现后,这个螺丝立马就被扔进了垃圾箱。
“工匠精神还意味着,需要为保证产品质量而增添一点成本、牺牲一点速度。”许忠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