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3月31日 星期一

勤学、勤问、勤想、勤练,看似“一步登天”的背后是一个个扎实的脚印

从一线工人到“国家级技能大师”

本报记者 李玉波 本报通讯员 张妍赟 王瑞波
《工人日报》(2016年03月31日 07版)

1992年,21岁的郑贵有从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公司技工学校毕业进入中国兵器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北重集团),他一定不会想到仅45岁就头顶“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中国兵器首席技师”“自治区金牌工人”等光环。

2016年1月2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十届三次全委会上,来自一线的技术工人郑贵有当选为内蒙古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但工作生活中的他依旧显得格外平实、质朴,与普通蓝领工人无异。

“我就是个平凡的普通人。”郑贵有把这一切归结于“幸运”。郑贵有的“幸运”,其实是他工作20多年来勇于挑战、努力拼搏的必然结果。

1992年,当时成绩优异的他本可以选择待遇优厚的科研军品单位,而郑贵有偏偏选择了机电公司——一个北重集团下属的民品单位。这里的技术工人,常常需要一边生产一边研发,对一线工人的技术能力是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正是这个“优势”,吸引了郑贵有。他说,“可能是因为从小受父亲的影响”。

1986年,郑贵有的父亲是当时工厂的汽车司机。一次,父亲去重庆接车,冒着风雨驾车行驶,一路盘山路、一路维修车。那时通讯也不方便,与他同行的小伙子,因害怕山路的艰险,早已悄悄买火车票自行返程了。而父亲硬是咬牙坚持,想尽一切办法,一路历经艰险,历时两个多月将车接回来。父亲的这个经历,在少年时期的郑贵有心中埋下兵工人恪尽职守与责任担当的深刻记忆。从此,郑贵有便下定了决心,“要么不干,要干就好好干”。

由于机电公司多是承担全厂的设备大修任务,工件精度高,对工人的技术要求非常高,曾有老师傅说过,要想在机电公司什么活都能干,没有个五至六年的锻炼是学不出来的。当年只有21岁的郑贵有靠着一股不服输、不怕苦的韧劲,入厂仅3个月,就提前破格出徒独立操作设备了。

在郑贵有空间有限的工具箱里,有一多半的地方堆满了各式各类的技术书籍,让他随时都能“加油”。 “别人不愿意加班,你去加班了;别人不爱钻的技术,你去钻了,你就成为技术、技能的富有者,你就拥有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一技之长。”郑贵有说。

郑贵有先后多次代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北重集团参加各种技术比武,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他坚持勤学、勤问、勤想、勤练的“四勤”原则,让他实现了从一个中专生到国家级的技能大师;从一个一线工人,到内蒙古最年轻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的华丽转身。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看似“一步登天”的背后,却是郑贵有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的结果。他口中所谓的“比其他人幸运”其实来源于多年超出他人的默默付出。

“我希望一线工人们都能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有进取心和责任心。要敢于担当重任,敢于挑战和钻研难度大的工作,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郑贵有告诉记者。

随着技术的增长,郑贵有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获得了无数专利,硕果累累;成为技能大师后,郑贵有又承担起了传承技艺的任务,他的徒弟在技能比赛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推进中国兵工事业的发展,我一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我希望教出、推出一批人,一批带一批,不断壮大北重集团技能队伍,实现构筑‘金字塔’型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目标。”郑贵有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