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6月10日 星期一

【大众话题】“梁三百”的坚持与多元的选择

□吴迪
《工人日报》(2016年06月10日 03版)

2016年高考如期而至,在四川绵阳市的考点,49岁的“大龄”考生梁实再次出现在考场上,今年是他第20次参加高考。因年年参加高考,梁实被网友称为“中华第一考王”“高考最牛钉子户”;又因几乎每次都得300多分,“梁三百”的外号不胫而走。(见6月7日《成都商报》)

2001年开始,我国高考新政策出台,年龄和婚否情况不再受限。这让不少人像梁实一样走进考场,圆一回高考梦,甚至运气爆表,实现上大学的梦想。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方面是“大龄”考生的执着与梦想,一方面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解甚至调侃。比如,在这条新闻的下方,有不少网友跟帖,批评、调侃不一而足,肯定和赞扬的声音却少之又少。

“梁三百”们咋就成了被调侃对象?一方面,正如他儿子所说:“都结婚生子的人了,应该放下梦想,以家庭为重。”这或许也是大多数人投来异样目光的原因;另一方面,一次次考试,一次次失败,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已经证明了自己实力不足,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和精力。

执着、倔强等特质或许是这类大龄考生“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根源所在。这些人心中一直有个“高考梦”“大学梦”,所以才会倾尽心力去参考。伯伯级考生也好,奶奶级考霸也罢,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不放弃。我们可以不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但却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毅力。

大龄考生成为高考风景线,其实是社会更加公平的一种体现。不限年龄、不限婚否的高考报名条件,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而且,高考作为当下社会阶层有序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动力和希望。从这点看,哪怕有人坚持考一辈子,这股子劲头都值得尊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在努力发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让自己成为自己所期盼的人物,可以是通过高考,当然,也可以有其他方式。最重要的,要看人们的选择余地是更多了,还是更少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