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6月20日 星期一

文化遗产距离我们有多远?

【视线】优秀文化遗产走近你我,走向世界

《工人日报》(2016年06月20日 05版)

文化遗产距离我们有多远?或许餐桌上就可以找到答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伴随五千年。一些传统饮食的制作方法,成为我国文化遗产最具“色香味”的部分。四川成都,有一座可以“吃”的川菜博物馆,不仅传承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更让文化融入了百姓生活。

在这座川菜博物馆,参观者既可以了解川菜的历史,看到世界上最早的泡菜坛子、全球最大灰陶灶、汉代青铜筷等6000余件与川菜饮食文化相关的文物,还可以现场学习川菜烹饪技艺、品味川菜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观别的博物馆可能是‘移步换景’,在我们这里是‘移步换吃’,饱了眼福还饱口福。”川菜博物馆副馆长张辉强说。

博物馆将洗菜、理菜、备料等繁琐的程序帮游客做好,让游客体验关键的步骤和乐趣。

在张辉强看来,川菜博物馆的使命是传承和传播四川传统饮食文化,通过体验式活动将川菜制作技艺传授给更多人。实际上,川菜博物馆找到这个路径之前,也费过不少周折。

川菜博物馆建立于2007年。除了文物静态展示,一开始主要是做菜给游客吃以及承办各种宴席。“虽然也能盈利,但传承上变了味,甚至有人把博物馆称为‘摆了古董的农家乐’。我们意识到必须要改变。”张辉强说。

2014年,博物馆不再承办宴席,而增加了“玩做菜”项目。这个项目很受欢迎,过去一年,参与“玩做菜”项目的游客有7000人,其中近5000人是外籍游客。

喜爱川菜的人都评论说:“这才是川菜博物馆应该做的事。”

“做个瓷盘能有多难?!”八月回忆起四年前到景德镇学习制瓷并自创品牌时自己说过的话。八月来自台湾,今年43,本名叫王代平,“八月”是他英文名August的中文音译。他曾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西欧片的负责人。由于常年生活在海外,他更习惯用“八月”这个称呼。

还在欧洲学习的时候,八月就喜欢流连于博物馆、画廊和设计精品店。他立志要把艺术融入日常生活。2012年“五一”期间,八月独自来到景德镇,萌发了来瓷都创业的愿望。同年11月,他辞去工作,在景德镇开办了一间工作室。他和两位伙伴一起寻梦:50岁的英国凝聚态物理学博士盖伊·汤普森和38岁的景德镇资深画师罗艳。

八月和罗艳负责设计和制作,他们用花鸟工笔来表现中西合璧的设计,不断把传统的技法和操作做新的尝试。盖伊曾在一家外资银行负责风险管理评估和法规制度规范,他负责陶瓷品牌创立的评析、市场和销售。

“同样的颜色在不同的温度下烧出来的效果差异很大,我们花了快3年的时间去试验釉中彩餐具从发色、单色、复色、调色、配色等过程。”八月说,刚开始他们只能通过查阅资料、走访作坊的办法一点一点地打听釉中彩工艺。

经过四年努力,他们的第一套“Spherebol”全手工陶瓷产品问世,摆上伦敦牛津街附近一家奢侈品商店托马斯·古德的橱窗里。

八月觉得,正是他们各自背景优势的结合,才使他们可以用欧洲现代艺术的眼光去诠释东方元素,融会中西,做出东方人和西方人都觉得美的作品。

如今,除了家传、“学院派”之外,像八月和盖伊这样来自海内外的“景漂”已经俨然成为千年瓷都的生力军。据景德镇市官方统计,景德镇逐梦的“景漂族”已达到每年2万人次,其中外籍人士1200人左右。

哈佛大学陶艺中心主任、美国知名陶艺家南希·赛尔维吉认为,在当代实践中,景德镇悠久的历史依旧鲜活,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依旧娴熟。景德镇将陶瓷技艺与艺术创想卓越地结合在一起,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学生、艺术家和设计师,是中国文化最亮丽的名片之一。

(新华社记者 吴锺昊 童方)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