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6月25日 星期一

“白天睡觉、夜间干活,每天陪伴我们的只有皎洁的月光”

【走进班组】他们在月光下默默成长

唐哲 万厚
《工人日报》(2016年06月25日 03版)

“白天睡觉、夜间干活,每天陪伴我们的只有皎洁的月光。”古城湾线路车间青工柴宏斌在自己的微信个性签名中留下了这段略带诗意的话。

古城湾线路车间肩负着内蒙古首条时速200KM/小时的集包线总延长108KM的养护维修任务。为了将对行车的影响降至最低,在整个城市进入沉睡的午夜时分,才是车间职工开始工作的时间。

每天月亮升起时,职工们纷纷从家中出发赶往车间,清晨到家倒头就睡,醒来时太阳已经挥挥手和人们说了再见。常年披星戴月,脸黑赛锅底的铁路工务人特色在他们的脸上找寻不到,拉高了整个工务段的“颜值”。

月夜作业的辛苦,只有他们自己感触最深。

虽有月光,但为了确保养修不出差错,职工们结合整修方案,必须借着手电筒光亮,一米一米拉悬绳,一米一米精细测量,在微弱的光源下盯着以毫米计的变化。施工结束,每个人都眼睛酸痛难忍,流泪不止。

凌晨,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盛夏时节,夜间凉爽的工作环境是其他车间羡慕不已的;到了冬天,就变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塞外冬季动辄零下20多摄氏度,寒风如刀割一般,特别难熬。工务设备和工具通常都非常沉重,即使是在寒冬,作业中也会大量出汗,汗水浸透手套、衣衫,迅速结冰——120分钟的作业时间内,他们必须忍受“冰火”两重天。作业结束时工作服几乎变成了冰甲,放在地上甚至可以立起来。

常年的昼夜颠倒,打乱了每个人的生物钟,让这个员工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车间,人人满脸“青春痘”,不少人作业结束需要“喝二两”才能入睡。回到普通人作息时间的假期却令职工们颇为“痛苦”,晚上睡不着,白天还要顶着黑眼圈参加各类活动,过节在车间值班都成了“抢手活”。

高速运行的列车会将任何一点瑕疵无限放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集包线钢轨设备的每一个几何尺寸都有严格的误差标准。设备维修作业需要无比精细,就像是在钢轨上绣花。

李志强是古城湾二工区一名工长,他所在的工区连续两年全段班组验收第一名,依靠的就是精细化管理。

一次,有个职工在平面调整前没有对电子道尺进行校对,造成作业后线路轨距出现0.35mm的偏差。了解情况后,李志强立刻带领职工对照作业技术标准进行再次调整,确保偏差控制在±0.2mm允许范围以内。

“我们与毫米较真,我们吃苦熬夜,就是为了换来万千旅客在咱管段上睡得安稳,坐得舒服!”李志强说。

今年4月,集包全线上下行108KM线路精调,累计换轨2000米、换枕2000米、整理外观129.72KM。施工的起拨道量、轨距变化率调查都力求精准,需要测量人员使用全站仪每五米在钢轨踏面打点,计算起道量,逐轨枕精量几何尺寸参数。1公里线路共有1600对轨枕,1根轨枕3个数据,每人每天作业1公里需要弯腰测量6400次、书写数据19000余个,有时候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

“如果说检测线路时,每弯一次腰就算是插了一株秧苗,精调施工期间我们每个人都能插10亩地。”从小在农村长大,干惯了农活的车间副主任赵子龙,一提起精调,手仍然不自觉地摸到了后腰,仿佛劳损的肌肉还在隐隐作痛。

集包线养护维修工作标准高、强度大,也是培养青年技术人才的速成班。2013年,成立伊始的古城湾线路车间主力军都是退伍军人,技术底子薄。维护全段维修标准最高的集包线,光靠力气可不行。车间各工区每周组织青工学业务、练技术,帮助他们快速提高业务能力。

青工樊海龙、宋清先后在全段技术比武中拔得头筹,被其他工区“挖走”,成为年轻的班长。每每提到这些,车间干部们都格外自豪。

他们,尽心尽力维护着管内设备安全,在月光下默默成长。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