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7月01日 星期一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巡礼④】伶仃洋上的“深海初吻”

本报记者 刘友婷 彭文卓 赵琛
《工人日报》(2016年07月01日 01版)

2013年5月1日凌晨,伶仃洋上大雨瓢泼,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节沉管E1管节要提前挪到坞口。

首节沉管为非标准管节,长112.5米,宽37.95米,高11.4米,管顶面积相当于12个标准篮球场;总重量达4.4万吨,总排水量为4.7万吨,体量相当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舰。

“每个月只有一到两个作业窗口,对于每一步的工作安排都要做到争分夺秒,每个人必须保持高度紧张状态。”岛隧项目副总经理兼HSE总监黄维民深知海上自然条件对施工的重大影响。

沉管隧道“深海初吻”分为三步走——管节出坞、管节浮运和管节安装,最终与西人工岛暗埋段实现对接。

“这不仅是对工程建设核心技术的考验,更是一场对建设者‘工匠精神’的考验。过程中要经历极为狭窄的桂山岛沉管预制厂深坞坞口,12.6公里长距离沉管拖航,复杂多变的伶仃洋海域洋流,水道狭窄的基槽横拖区域,繁复的系泊作业,精度苛刻的沉放对接任务。”安装船的总船长刘建港说。

5月2日16时30分,在津安3、津安2沉管安装船组的提带下,E1管节通过坞内带缆,顺利通过深坞坞口,进入伶仃洋外海编队区。指挥、技术和作业人员将这个庞然大物绞移出坞。

4.7万吨的首节沉管驶向大海,持续96个小时的鏖战开始了。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者们用10多艘总马力超过4万匹的拖轮,拖动面积相当于12个篮球场的首节沉管,经过近11个小时才到达西人工岛系泊区域。

“整个拖航过程需要控制在一个缓慢均匀的速度,所以不会起浪。这个过程很困难,速度需要控制得非常好。”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指挥林鸣一直盯在施工现场,大家都劝他休息一下,他却说:“我盯在这里踏实一些。”

3日凌晨,船组顺利到达西人工岛系泊区域。

沉管对接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偏差过大可能引起隧道漏水,国外将精度控制在15厘米之内,因为国内没有先例和标准,中交团队自我加压,将这个标准提高到了5厘米。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负责人刘晓东说:“我们第一次对接时始终无法顺利着床,需要把沉管提起来,重新进行排查。”

5月3日,当沉管缓慢沉放抵达海底基槽时,施工人员发现海底预先铺设好的基槽比原来高出4至5厘米,并非最佳沉放效果。

“出现这一情况是大家未料想到的,4月30日,潜水员曾经测量过一次,那时的基槽高度是符合要求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副总经理尹海卿介绍,“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沉管对接,是整个工程中最难的部分。”

现场的每一个人都不敢有一丝松懈,4日晚上,潜水员开始下海清理基槽泥沙。“需要清理的面积大,且在海底10多米的深处施工,作业起来很难。直至5日下午才完成基槽再次清淤。”

到5月5日夜间,团队所有人员已连续作战超过72个小时。

“两船四机联动,同步下放5厘米。”刘建港下达操作指令。他已经连续5天没睡觉,身上的衣服连续6天没换过了。为了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刘建港涂抹风油精、用凉水洗脸、到甲板上吹海风……

5厘米、4厘米……再拉5毫米,初步拉合结束!

经过几秒钟的数据确认,现场掌声雷动。5月6日上午10时10分,首节沉管与西人工岛实现“初吻”。连续奋战了96个小时的建设者相拥一团,刘建港不禁流下热泪:“几天没合眼,脑子都快要不好使了,终于成功了!”

“深海初吻”完成后,林鸣非常感激身边这群铁人般的“工匠”。“关键时刻站出来,危急关头豁出去,攻关之际顶得住,这就是大桥建设的‘工匠’。”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